體驗詩歌意境 開啟審美視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片段及反思
生2:勝利屬于堅持到底的人,“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倘若有機 會親臨長城,我也絕對不會在攀登中止步的。
師:說得多好呀!正應了詩人的那句話:“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勇于攀登,我 們才能飽覽——
生:無限的風光!
師:只有敢于前進,我們才能奔向——
生:浩瀚的大海!
師:如此方才能顯示出我們少年的——
生:豪情和胸襟。
師:讓我們把體會送進去,男女生合作讀讀。(生合作讀)
師:真是巾幗不讓須眉。捧起書,讓我們一起讀。(生齊讀第4節)
師:此刻,面對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還想說什么?
生1:我想感謝自然,因為是她給了我許多親近她、了解她的機會。山的高遠,海的包容,草木的榮枯無不在啟迪著我們。
生2:我也要感謝自然,她用無私的付出教會我在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學會感恩。
生3:自然不僅帶給我們美景,更通過許多自然現象讓我們明白了“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我們當然應該克服一切困難,去了解自然,去竭盡全力去保護她。(掌聲)
師:為你們的思考喝彩!就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一起把這首詩銘刻在腦海里吧。
( 師生一齊背誦)
反思:
方智范教授認為:“采用體驗性學習方法,能體現詩歌鑒賞的基本特點,引導學生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見《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鑒賞即鑒別、欣賞。審美鑒賞力是對所感知、聯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進行鑒別和評價的能力。優秀的詩歌承擔著豐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啟迪真理。學生在體驗了詩歌的情感之后,還應進一步反復品讀,悟出詩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
在學生深入理解、朗讀、體悟了詩歌意象后,我順學而導,引導學生進行了詩歌意境的探究——“面對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說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著歡樂和溫馨。”這一句作為情感突破口,逐層解構詩歌意境。就這樣,學生的審美從“體驗”層次順勢上升到“鑒賞”層次。詩中滿懷的豪情、寬廣的胸襟,成了學生正在揚起的理想風采——“綠色”雖然還是“綠色”,“課本”雖然還是“課本”,但“山已不是原來那座山,水也不是原來那個水”。“綠色”、“課本”已經有了新的更深的含義,這是師生輕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義。學生在這里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正因為跟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相關,就避免了被動的強加,從而形成對話和個體感悟,實現了內在主動性驅動下的學習活動。這種不設“圍場”的課堂其實就是追求一種不確定性、生成性,彌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氣息讓課堂充滿不可預料的魅力,使課堂成為一個思維激蕩和靈感勃發的“場”。
大自然是本無字書,課堂又何嘗不是呢?雖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們卻從生動的詩句中不經意間體察到了“寬廣的胸懷”“遼遠的視野”“生命的價值”,并從中獲得審美愉悅,也就在這種和諧的課堂里,學生輕松打開了“語文教學的課本”,打開了大自然的課本 ,也打開了人生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