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橋《林沖棒打洪教頭》(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我不喜歡林沖,他太謙虛、謹慎,不夠豪爽,不像好漢,我覺得洪教頭雖然魯莽,但心直口快,敢于挑戰,倒像好漢。
——美國籍教師
在這三個人物中,我覺得柴進是好漢,他熱情好客,仗義疏財,頗有紳士風度。
——英國籍教師
其實這三個人都是好漢,只不過性格不同罷了。
——中國籍教師
師:你贊成誰的觀點?或又有什么新想法?
生:我贊成我們中國老師的說法。
生:我基本贊成美國老師的說法,林沖想得太多,是有些怕人。(眾笑)
師:你的意思是如果作為朋友很難知道林沖哪句話是自己真實的想法。
生:是的,但又覺得洪教頭后來自己氣昏頭了,招式太毒辣,或者說洪教頭只有百分之五十是好漢。(眾笑)
師:你的意思是洪教頭的心直口快、敢于挑戰想好漢,對不?
生:(點頭)是的。
生:我覺得林沖與柴進是好漢,而且按照《水滸傳》的說法,“小旋風”柴進本來就是更何況他仗義疏財而且好習搶棒、熱情好客。
師:你們的說法都有道理,不管怎么理解好漢,好漢是仗義行俠的,至少不害人,是吧?
生:(齊)是的。
師:可老師納悶,你再想想《水滸傳》中的好漢,他們都干了些什么?
生:搶劫,搶官府的生辰綱,殺了許多人。
生:打老虎、放火。
生: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打死了。(眾笑)
生:倒拔垂楊柳。
師:呵呵,這些好漢都干了些什么?(眾笑)
(出示三種讀《水滸》的觀點,請一學生讀。)
寫眾多好漢被“逼”著殺人、搶劫、放火,正是《水滸傳》的精華所在,這些故事值得細細品讀。
——某專家看法。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民間老話。
《水滸傳》中殺人像砍西瓜一樣隨便,這樣的名著怎么能讀出一個民族的美麗心靈。
——某作家語錄
(讀完,學生紛紛舉手。)
師:謝謝同學們,我知道很多同學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這非常好,看不看《水滸傳》是你的權利,我建議你們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滸傳》。下課。
(學生不肯下課,還是把手舉得老高。教師猶豫了一下,說,“我們像林沖一樣留有余地,好嗎”?學生不作聲,有幾個很不情愿地站了起來。聽課老師先是笑聲一片,緊接著報以最為熱烈的掌聲。)
[課堂上的張老師眼中有兩樣東西,一是學生:整個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自主的、個性的發展狀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思維非常積極,使課堂上精彩的發言絡繹不絕。還有就是文本,張老師時刻讓孩子去面對文本,與文本對話,在與文中對話中生成,生成了孩子屬于自己的思想,生成了孩子的對語言文字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