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說課
說教材:《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蘇教版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的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作者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用清新的文筆,表達深刻的主題。
課文通過對栽花賞花的描述,體現了父愛子、子愛父這種人間美好的親情,這種親情雖然是真情,卻也是人之常情;而通過寫信教子反映的卻是父對子的一種嚴愛,它是一種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愛,是一種高層次的愛。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獲取,希望他的兒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讓 “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課文先寫了父子間的親情,接著由稱贊兒子留下的鮮花,生發到教誨兒子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最后揭示出:“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生活哲理。寫作由淺入深,寓理于事。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 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 能力目標:根據課文內容理解人物的特點。積累文中的優美語句,能邊讀課文邊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領悟,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的重點,我把它落實在高爾基在院子中賞花和高爾基寫信教子兩個部分;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高爾基信中的話:“‘給’,永遠比‘拿’愉快……”。
說教法:
隨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等新課改精神的深入開展及素質教育的逐步完善,符合課改精神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應運而生。本課通過采用這一學習方法,既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配合以讀代講,以生提問代替師發問來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說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 “議” 、“悟”、“勾”等學法。
說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
1、多媒體出示畫像:(高爾基)問:高爾基是干什么的?
2、知識拓展:簡介高爾基,向學生推薦《童年》。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今天讓我們來認識兩個人。)
高爾基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個偉大代表,其著名作品《海燕之歌》、《母親》等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對無產階級文學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對他作簡單地了解,既可拓展學生的知識,同時又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文是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文題對敘事的對象起了限制作用。開門見山直接揭題,同時可告訴學生,本文以此為題告訴我們課文就是寫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發生的事。我們寫文章時也可借鑒這種擬題方法。
二、合作探究自學課文:
1、簡介故事,引出高爾基的信,師范讀
2、在課文中找到信的內容,大聲朗讀,并按要求自學。
自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