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備課參考大全(之一)
閱讀教學貴在“四讀”
古往今來學習語文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閱讀能力是在“讀起來——讀進去——讀出來——讀下去”的過程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現以《鼎湖山聽泉》第三課時教學四至五自然段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四讀”。 一、“讀起來” 怎樣啟動學生讀起來?第一要讓學生有讀書的時間。第二要使學生有讀書的欲望。第三要使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有所得。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做到: 1、精心設計教學用語,創設與課文相匹配的意境 本課時的導入,我們當然可以這么說:“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現在檢查學習效果。”但是,學生在這樣的指令下學習,完全處在被動服從的地位,根本不可能產生要“讀起來”的欲望。如果我們能站在學生的位置,換一種說法,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上兩節課,我們隨著作者,披著薄霧,踏著泉水,穿過密林,來到了嶺南古剎慶云寺。一路上,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鼎湖山的泉聲。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剛過寒翠橋,就聽到……”這樣的導入,顯然比前一種說法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這樣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復習學過的內容,無異于對愉快旅行的美好回憶,學生怎能不愛讀? 2、精心設計讀書要求,變盲從性讀書為“探寶式”讀書 所謂“探寶式”讀書,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書,主動到文中去體情、悟道、觀景。在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時,可這樣引導:“如果我們是客人,那么主人就是鼎湖山,主人不但慷慨地捧出他美妙的泉聲,而且還把這泉聲一直傳送到枕邊。多熱情,多好客!誰能把這種情趣讀出來。”通過品讀去體味聽泉的情趣,再通過朗讀抒發出這種感受,就成了學生練讀這句話時所追求的目標。我以為,有了可望又可及的讀書目標,學生才能用心去“讀起來”。 3、精心設計情感運用,豐富學生內心體驗 要學生“披文入情”,教師必須先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哪里悲切,哪里歡快,哪里粗獷,哪里細膩,救帥要做到心中有數,并通過白己的一言一行把這些情感適時地展露出來.以喚起學生的感情共鳴。指導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第三句(即描寫四種泉聲的比喻句)時,學生往往會讀得“聲音響亮”,尤其是后兩個分句,學生更是會讀得“雄渾磅礴”。很顯然,他們把“想到的”誤當成“聽到的”了。這時,教師應該以心定氣寧的情緒去影響學生:“同學們,入夜,山中萬籟俱寂。這時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細細地聆聽、辨識、品味一路上聽到的各種泉聲。而且,在心里不斷地對自己說:啊……”教師在說這一段話時,從表情到手勢到語氣,都要表現安詳寧靜的氣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泉動而夜靜,心動而氣靜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樂,在讀書中能遍嘗各種體驗,是吸引學生“讀起來”的又一魅力。 二、“讀進去” 所謂讀進去,一是指讀進文里去,讀懂文章;二是指讀進心里,記住文章。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為不在于講得多,也不在于問得多,而在于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1、調動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類比中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一句:“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只有泉聲一直傳送到枕邊。”如果寫成“只有泉聲一直傳到枕邊”不是也可以嗎?在這里,作者為什么用“傳送”,而不用“傳”呢?講解是一種方法,換詞比較也是一種方法,但通過這些方法得到的結論都很抽象,因為它遠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回憶“主人待客”這一生活經驗,使學生悟出,鼎湖山這位“主人”不光把泉聲“傳”來,而且把它“送”到枕邊,多熱情,多好客,顯然,“傳送”比單純一個“傳”字更準確生動,富有情趣。再如,為了讓學生領會文中的“用心”不同于一般的“認真”,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這樣的泉聲,如果我們僅僅用耳去聽,能完全欣賞到它的美妙嗎?……所以,作者是在用他的心去聆聽、辨識、品味。”經過引導,學生會自覺地將“用耳聽”與“用心聽”作比較,進而在讀中對“心”字加以強調,這就是有所感悟的標志。 2、提供表述方法,讓學生在說話中感悟 教學中,與其窮追答案,不如給學生一個語言環境,看他會不會用,或者給學生一種表達方法,看他是不是懂。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時,就不必要追問:“這是什么修辭手法,用什么比喻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而應該引導學生在說話中感悟:“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唯有泉聲不斷。這時,作者躺在床上,一邊用他的心在聆聽、辨識、品味著各種泉聲,一邊在心里默默贊嘆,他會說些什么呢,會怎樣說這些話呢?請同學們讀一讀,想一想,再準備用'啊!這是聲音,多像一樣,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通過讀、悟、說,學生不但明白課文中這幾句話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用另一種句式來表達,這樣不僅體會到了“聆聽、辨識、品味”等詞語的意思,還感受到了作者身處泉水聲中,心中默默贊嘆的激動心情。這是任何講解都無法達到的綜合效應。再如,在回顧全文時,可以提供這樣的句式:“學到這里,請同學們聯系全文,思考這樣的問題:鼎湖山的泉水難道只是給人們以聽覺上的享受嗎?它還有哪些作用呢?請同學們準備用這樣的句式回答——“鼎湖山因為有了清泉,所以 ”。這是思考題,更是說話題,它既可提示學生綜觀全文,對泉水作更深的了解,又可以激活剛學過的詞句,使其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3、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在暗示中感悟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除了一些教師主觀臆造的結論外,幾乎沒有學生達不到的境界。如文中“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這句,它有著明顯的擬人效果,怎樣才能讓學生也悟到這一點呢?我們可以留一點暗示,給一點啟示:“老師第一次讀到這里的時候,眼前出現的是清純的泉水,第二次再讀的時候,仿佛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讀的時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經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現在請你們再來讀讀,看看能讀出什么形象來。”學生很快就想到了“頑皮的小孩”、“天真活潑的小姑娘”。這就說明學生已經讀懂了這句話,體會到了它的表達效果,這豈不是比單純記住“擬人”這個名詞要強得多。 4、及時準確評價,讓學生在借鑒中感悟 比如,為了要學生悟出“萬籟俱寂”的意思,當學生讀完“入夜,山中萬籟俱寂……”時,教師可針對學生具體的讀書情況,作出諸如這樣的評價:“你看他,讀得輕輕的,緩緩的,多安靜啦!把'入夜,山中萬籟俱寂,唯有泉聲不斷'的意境展示在了我們面前。請同學們再去讀一讀,看能不能讀出這樣的感覺。”教師的評價無疑為學生的感悟提供了借鑒。再比如,對課文結尾“泉水流進心田”的理解,因為它是作者的一種心理感受,如果硬要下定義的話,一是說不清、道不明;二是容易破壞原文的情趣。所以教師最好還是說出自己的感受,去激起學生的共鳴:“泉聲聽在耳里,泉水流進心田。這是多么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啊!”在讀這句話時時,大家心里就要這么想。 關于把文章讀進心里去,即記住文章,我想,這里也有個方法問題。我的體會是:化整為零,分層推進。所謂化整為零,就是逐句熟讀,不留盲點;所謂分層推進,就是逐步減少提示的信息,逐步增加記背的內容。比如,在指導學牛背誦第四自然段時,可以分以下四步進行:第一步,整段朗讀;第二步,填空朗讀;第三步,看板書試背;第四步,看圖畫試背。最終實現由讀到背的自然過渡。 三、“讀出來” 這里的所謂“讀出來”,一是指把理解的成果通過朗讀的形式展示出來;二是指讀出課文以外的收獲,即跳出課文看課文。這里須要強調的是,“出來”的源地是課文,“出來”的途徑是讀課文,出來的內容則是學生的真切感受,而不是什么“標準答案”。如本課時的總結課文,可以讓學生聯系全文說說泉水對于鼎湖山的作用,有感而發:“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豐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為風景名勝,清泉使鼎湖山上的慶云寺里繁花似錦,古樹參天。清泉滋潤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養育了大山廠的人民。”引導學生從課文中讀出弦外之音來——要珍惜水源。愿它永遠清澈明凈,愿它永遠音樂般美妙,愿他永遠流進我們的心田。 四、“讀下去” “讀下去”,是指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讀出情趣,讀出方法,讀成習慣。不光在課內愛讀,課外也愛讀;不光愛讀課本,也愛讀其他讀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況下愛讀,沒人要求的時候也愛讀;不光現在愛讀,將來也爰讀。從一定意義上說,前面的“三讀”只是語文課上應該達到的目標,而“讀下去”才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