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備課參考大全(之一)
第三課 古詩兩首
民族英雄于謙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長大以后,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后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關心人民疾苦。于謙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謙所生活的十五世紀中葉的明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也先率領的瓦刺部族的騎兵,向明王朝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由于宦官把持朝政,腐敗無能,明朝五十萬大軍與也先騎兵在北京西北的土木堡一戰中大敗,督師親征的英宗皇帝也被敵軍俘擄。京師岌岌可危、朝廷惶惶不可終日,身為兵部左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一方面另立英宗的弟弟為景帝,以安撫民心,另一方面鞏固京師的防務,并屢出奇兵挫敗也先騎兵。也先見挾英宗進攻北京的陰謀失敗,于是將英宗放回,與明王朝議和。 歷史的悲劇又重演了一次。于謙的功勞不僅未受到應得的酬謝,反而遭到了朝中邪惡勢力的嫉恨與迫害。他們發動宮廷政變,把受辱的英宗重新扶上皇位,并以叛逆的罪名將其殺害。 于謙死后葬于西湖西岸的三臺山,與湖的北岸棲霞嶺下的岳飛墓遙遙相望。后人在詩中寫道:“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邕覺重西湖。”岳飛與于謙的悲壯事跡,給湖山增色不少。 于謙少年時博覽群書,十六歲時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寫下了有名的《石灰吟》:千錘百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詩如其人,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凜然碎身留清白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那年,于謙剛好12歲。 首句中“千錘萬擊”極言石頭歷經魔難,在開采過程中經受了千萬次的錘打敲鑿。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是講石頭還要經過熊熊大火的煅燒,然而面對炙人的大火,石頭全然不懼,只當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的誕生注定了它的自我犧牲、自我奉獻,“粉骨碎身”是講石灰被人們粉碎從而廣泛應用于生產和建設中。石灰由石成灰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個——“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清白”既是指石灰裝點人間的亮麗風景,又是指石灰不怕犧牲、樂于奉獻的高潔品格。 整首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詩作表達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作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采取寫實的表現手法對石灰進行了不僅生動而且深刻的描述。石灰的道路由“千錘萬擊”到“烈火焚燒”再到“粉骨碎身”,最終“留下清白”,仿佛一位奮斗者,歷盡艱辛,終于實現其理想,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境界。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說:“歌詠言,詩言志。”12歲的于謙寫下的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于謙經過發憤苦學,步入仕途。他的一生,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為人剛正不阿,敢于得罪權貴。因此,朝中一批陰險貪殘的家伙恨死了他。他們密謀策劃,等待時機,一心想除掉于謙。最后,在一場事變中,這幫家伙挑唆皇帝,殺害了正直無私的于謙,可是正如他早年寫的《石灰吟》一詩那樣,他那不畏權貴的品格和清白高潔的節操永留人間,后人永遠崇敬他、懷念他,而這首《石灰吟》也因于謙而被傳誦不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