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生:(自由讀故事《只砍有記號的樹》)
只砍有記號的樹
對普通平民來說,食品短缺就已經是人命關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根本無法挨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
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非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只砍有記號的樹。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規定簡直就是個笑話:國家都快要滅亡了,還要樹干嗎?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全德國竟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人都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極端糟糕的情況下,仍能表現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覺得德國人很認真地遵守紀律,寧可忍受寒冷饑餓,也不愿意違反紀律去砍那些沒有記號的樹。
師:是啊,你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德國人,這就是這個民族的性格:認真,守紀,忠實地服從政府的規定。
生:我覺得他們很善良。
師:為什么說他們“善良”?
生:因為他們只砍有記號的樹。
師:不要忘了,有記號的樹都是些老弱病殘的樹啊。說他們善良的話,那么,這些樹就不該去砍它們了,是吧?其實,這跟善良不善良倒沒有必然的聯系。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不得不為德國平民的環保意識感到吃驚,他們雖然處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要把一片綠色留給下一代。正是因為他們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所以經過了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后,德國重新站了起來。
師:其實,真正讓人吃驚的,并不是他們的環保意識。而是你剛才所講的“認真對待每一個規定”,老實說,中國人做不到,美國人做不到,和德國緊挨在一起的法國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這是這個民族長期形成的一種習俗、一種性格、一種文化。就像德國人愛花——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德國,去哥廷根,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還是這樣奇麗的景色——
生:(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這樣奇麗的景色,在中國看不到,在美國看不到,在法國估計也看不到。這就是德國的風情,這就是德國的文化。因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