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臥薪嘗膽課堂中的文化含金量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1 薛法根《臥薪嘗膽》課堂中的文化含金量
近日聽了特級教師薛法根的《臥薪嘗膽》,真切感受到:
要把語文課上成一種文化,要有文化的內涵,要讓語文課充實,豐富,豐厚起來是多么亟待重視研究的問題.作為成語故事,臥薪嘗膽對學生而言可能并不陌生,可能會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運用該成語的合理情境,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并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鍛煉,而且要給學生一個印象:語文是富有趣味的,豐富的.
1,通過奴仆兩個字字源的解釋,還奴仆以本原的教學.
基于對勾踐,對奴仆所受的屈辱的理解是學生難以體會的這一學情的分析,和文中臥薪嘗膽的原因正是緣于兵敗和受辱的教材分析,利用六書中的象形文字的特點,從漢字的原來圖象和表義的形成過程中了解奴仆到底是什么,了解漢字的文化,激發學生對漢字探究的興趣,同時對奴仆兩個字有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這樣的訓練需要教師有經常強化的意識.
2,將對聯引進課堂,利用名聯的啟示使學生廣泛積累.
課尾,就著課題板書的一副名聯既是組塊,又是延伸,更是造句的自然過渡
:上聯——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可吞吳;
下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對聯中的文化對學生是很有好處的,廣泛積累名聯利于激發學生對對聯來歷的興趣,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課堂自然變得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