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自學,借助拼音及所掌握的識字方法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瓦礫、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于人物外貌、言行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對比映襯、融情想象、感情朗讀等方法,咀嚼和體悟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映襯、融情想象、感情朗讀等方法,咀嚼和體悟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明白這位父親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親在極其危險的時刻不顧一切地要找遇難的孩子的這種無私的精神和偉大的父愛。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一、創設情境,感受災難
1、導入:
在上課前我們來看一段真實的歷史記錄。(播放錄像并講解地震情況)災難,是無情的;親情,更是無價的。就在這片廢墟中,同樣演繹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哪個同學把這個故事的名字告訴大家?
2、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請大家大聲地讀一讀這個故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讓你感動的地方標出來多讀幾遍。(生自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交流反饋:
⑴ 認讀詞語:
(出示詞語)指名讀,正音,特別注意“礫、顫”兩字的讀音。齊讀,每個詞語讀兩遍。
⑵ 理解詞語:
回想一下剛才的錄像,你覺得這其中的哪幾個詞可以從錄像中讀懂?你還理解了哪些詞?
小結學習方法。
⑶ 交流讓自己感動的地方。
3、小結:
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品讀體悟,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1、現在我們就把畫面定格在這一片廢墟上,聚焦到一個鏡頭,出現在你眼前、震撼著你的心靈的是什么情景?請一位同學讀出第十二自然段中的前兩句。
(屏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究竟是什么打動了我們的心呢?讓我們深入到字里行間,來細細品味,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看看能從中讀出些什么。(時間漫長、傷痕累累等)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一讀,指名讀,評議。
⑴ 引導體會時間的漫長,父親的勞累:
想象自己在連續三十六個小時可能會做些什么事,是否能堅持一直做一件事。將心比心,體會父親堅持三十六個小時不停地挖廢墟的時間長,特別不容易。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想像一下父親是怎樣挖的,會遇到哪些困難。讀后問:你仿佛看到父親在干什么?(指名說)
⑵ 多么漫長的36個小時啊,他就這么吃力地挖著,挖著,直挖得──生接讀描寫外貌的句子。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父親?看到父親這個樣子,你想說什么?從頭到腳,到處都是血跡,真是傷痕累累啊!可父親還是不怕傷痛、咬緊牙關使勁挖。現在,你一定有話要說,來,說出心中的感動吧!
是呀,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累,是一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父親的行為,更是一般人不可能做到的。請帶著這一份感動,來讀讀這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