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以及唐朝大詩人杜甫贊譽孟浩然“句句清詩堪可傳”,使學生很好地深層地理解了“您的人品令人敬仰”,理解了“譽滿天下”,并適時讓學生說說知道哪些孟浩然的詩篇,學生一下子說了十多首孟浩然的詩篇。這里的教學環節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用時不多,卻緊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表現出教師嫻熟的駕馭文本的能力。課上得很成功,也很老練。
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學習感情表達方式——《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秦少游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然而有誰愿意忍受沉甸甸的思念,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白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表情,在這里被演繹成一個文人間的動人“情”事。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其實就是作者對詩句的一種解讀,并將這種解讀呈現在動人的故事中,從而使讀者在讀文中獲得對詩句內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閱讀這種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詩文對照。這一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學生也并不陌生,學文之前大多已能瑯瑯背誦。
針對如此學情,我們的教學還能僅僅著眼于“詩文對照,理解詩意”嗎?不。我們要努力達到的目標,是向文本深處行進,讀懂送別中流露的“情”,學習文章表達情感的方式。于是,《黃鶴樓送別》一課的教學,定位于——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學習感情表達方式。
一、整體把握,扣關鍵詞,貫穿始終。
在學生學完生字詞,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引入:“是啊,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載著濃濃的思念;是一杯白白的酒,盛著濃濃的思念此時此刻,李白與孟浩然即將分離,此地此景,他們心情如何?快速瀏覽,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情?”學生一下就找出關鍵詞“依依惜別”,于是我抓住“依依惜別”讓學生找出在文中那體會出來的。使得“依依惜別”成為了整堂課的情感主線,后面的學習圍繞“依依惜別”展開的。
二、品讀文字,感受真情,學習方法。
《黃鶴樓送別》一文,將送別分為三個場景時,教學時我通過抓住關鍵詞句、補充資料、展開想象、音樂的渲染等多種手段,讓學生走進文字中,步入畫面中,咀嚼,品味,潛心體會文字背后的那份情,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情感表達的方式。
1.體會的離別前夕的無語凝噎。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在話別之前,兩位詩人借著賞景,來掩藏內心的不舍之情。我引導體會“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藏”“有意不去觸動”等體會,并通過他們兩此時真的是在欣賞這江邊的美景嗎?通過思考、交流,學生認識到兩人面對分離,都不想去說一些告別的話,害怕說了會更加傷心難過,所以都把這份情藏在心底。再用感情朗讀,來表現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點出,兩人不經意間的動作,卻流露出了依依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