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
2.感受敬酒話別時的真情表白。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落,在兩人的對話中,飽含著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不舍,以及孟浩然對李白的寬慰之情。教學時,我就緊抓兩人的語言,來朗讀感悟。比如學李白的話,讓學生自己閱讀,找找體會到的李白對孟浩然的真情,學生回報,相機通過補充資料幫助學生感受孟浩然人品令人敬仰和為什么李白稱孟浩然為兄長和老師,由此對深刻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并重點抓了六個“您”來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最后抓住“滿飲此杯”,引導學生體會這杯中的不單單是酒,更有著無限的不舍、難過、敬仰、感激等等。學孟浩然的話,抓住為什么“一飲而盡”來感受兩人此時非常悲傷,害怕離別,可見一片深情。然后,學生通過配樂演讀這段對話,進一步感受兩人之間的深情。最后點出兩人真情的對白再次表達了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感悟以目相送時的真情流露。
兩位詩人把酒話別,一切深情皆在滿杯的酒中。但不忍別、終要別。學習這段時用緩慢、低沉的語調讀出離別的傷感。體會景隨心動。然后用配樂引讀的形式,反復朗讀“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佇立”和“凝視”,而且對這兩個詞的理解是豐滿的,有立體感的。友人已經遠去,而李白依然佇立凝視,他此時在想些什么?在《煙花三月》的歌曲聲中,學生想象寫話。另外抓住了“楊柳依依”這詞,讓學生說說楊柳依依什么樣?從中體會出什么?最后總結是啊,這景色似乎也在訴說著兩人的不舍之情。
三、反復誦讀,讀中感悟,讀中抒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詩中動人的情。原來,詩跟人一樣,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傳承。所以,多少年歲月流逝,靜靜佇立的黃鶴樓在訴說著這個動人的故事;長江水滔滔不絕,在吟唱著這一份感人的友情。課堂上通過讓學生一遍遍地誦讀,漸漸地,便分不清詩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融進這千古的絕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四、語言渲染,調動情感,升華主題。
本節課中字字充滿情感,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呢?我采用以老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學語言生動形象,情感充沛。因為它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卻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地情誼。”“志同道合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 ”“送君千里,終需一別,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楊柳依依,沙鷗點點。”“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但黃鶴樓見證了一場千古誦讀。如果你登上黃鶴樓,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的想起兩個人——會想起一首詩——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
在范讀李白的話時,我特別注意前兩句是表達敬仰之情,語氣要高昂些。后兩句主要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語氣要低沉些。通過聲調的高低起伏來撥動學生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