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說課稿
板書課題后,指導讀題,詢問學生: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想到了哪些問題?通過昨晚的預習,哪些問題自己已經解決了?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們一起研究解決的?
通過交流,確定學習起點,相機肯定學生的預習成果,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形成閱讀期待,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第二個板塊是:走近文本。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多次強調:“一定要強化初讀,要拿出成塊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力求讀進去,讀正確,讀流利。課文不讀熟不開講。”為此,我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讀書實踐中習得讀書方法,并自創“走近文本五讀法”:1、過關讀。2、反饋讀。3、提高讀。4、展示讀。5、欣賞讀。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文本為主源、問題為主軸、訓練為主線的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觀,做到讀有目標,讀有層次,讀有實效,在老師巧立名目的各種讀書活動中,學生已經不知不覺地將課文讀了五遍。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學生漸漸感受到字詞的冷暖,觸摸到語言的溫度。
第三個板塊:理清脈絡
正如打成碎片的維納斯毫無美感可言一樣,支離破碎的問題也往往使閱讀教學失去生命的光彩。因此,我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兩個統領全篇的探究性問題:“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以此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如果說剛才的課堂是書聲瑯瑯,那么此時則是“無聲勝有聲”,學生在靜思默想中潛心會文,邊默讀邊思考邊批注,弄清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嘗試將意思相關或相近的自然段連起來,概括段意。最后,再把全文連起來,感知課文大意。
在學生潛心會文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分段和概括段意,并相機板書:
失去小斗士
與病魔作斗爭
與世俗偏見作斗爭
人生的榜樣
(板書主要以文章的脈絡呈現,以便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清條理,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場,認真聽取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鼓勵不同意見的學生在文中找出有利的依據來證實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閱讀分享、交流討論中進一步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最后,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組織學生練習概括課文大意。如:
1、放學回家跟媽媽說:“……”
2、跟年邁的奶奶說:“……”(提示:奶奶耳朵不好,你說慢一點,說清楚一點。或:奶奶記性不好,你說簡單一點。以此提示學生表述力求簡潔清晰。)
3、向出差在外的爸爸介紹:“……”(提示:長途電話費很貴,要盡量概括地說。)
……
通過情境創設,既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又讓學生在無形中鍛煉了聽和說的能力,感受到語言學習的魅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板塊:練寫生字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我擠出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堂練寫生字,既是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加以指導,力求將學生的錯別字消滅在萌芽階段,以達到“小學生能寫一手正確規范漢字”的培養目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作業超市,讓學生在下列菜單中選擇其中兩項完成:
必選題:
1、摘抄本課精彩片斷
2、默寫本課好詞佳句。
選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