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雜談
例如:教學《白楊》一課時,文中描述的茫茫戈壁和那些默默無聞的建設者離學生太遙遠,光通過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課前,我就讓學生去搜集關于新疆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建設者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通過搜集閱讀,再加上課上教師的點播,同學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學文結束,學生對白楊的喜愛,對建設者的崇敬都是有感而發。
【江蘇省姜堰市官莊中心小學 丁正后】
〖發掘想象點 培養創新力·融入性閱讀 發掘換位情境點·換位情境點〗
換位情境點即教材中既易于讀者與文中人物(或動、植物等)進行角色轉換,又易于想象當時當地環境、情境的地方。
如:教學《草原》一文,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就可引導學生既換位,又想象情境。① 能換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會說些什么?你是客人會說些什么?東西南北中的客人又會說些什么?② 情境想象:當時,環境如何?人們的神態、語氣、心情如何?
【廣東省河源市第三小學 黃運娥】
〖構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閱讀教學·預設“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實現兩性統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語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它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思想。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在課程目標的預設上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
如教學《白楊》一課,可以提出以下教學目標:⑴ 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地、了解詞義,正確書寫字詞;⑵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白楊樹的寓意,讀出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⑶ 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能聯系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領會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⑷ 從感悟白楊樹的寓意中,學習作者借物寓人的寫作方法。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 施建平】
〖 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學貴有疑,實施問題教學·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并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問題教學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蘇聯的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學活動的重心應當轉移到學生的“學習與認知”過程中來,教師應著重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講,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如在《白楊》的教學中,我試圖在組織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體現在課前預習、課中獨立思考上)、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學習、共同解決問題上)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的問題的過程。同時,教師完成角色的轉變,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真正做到:學生會的不講;學生一知半解的讓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師做好引導但不多講。在教學中,在課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馬上讓其他同學解決,幾個高質量的問題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如:大白楊、小白楊代表什么?爸爸的志向和心愿是什么?爸爸為什么而感到高興?由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理解的,都是他們迫切想掌握的,所以學習積極性異常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要經過適當的點撥,經過學生的討論,就把問題輕而易舉的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