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雜談
【福建省建甌市東游中心小學 鄭海英】
〖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聯想能力的培養·象征聯想能力的培養〗
象征聯想是指由某一件事物的特征聯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義。這種聯想具有真實感,應用得也很普遍。在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時,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讓學生展開聯想。比如,由鏡子這一事物的特征:照出人臉上的污垢,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義:傾聽別人的意見,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把別人的批評意見作為一面鏡子;由柳樹的特征:插到哪里都能活,想到它的象征意義:到哪里工作就在那里扎根;由蠟燭的特征:燃燒自己,給人們帶來光和熱,想到它的象征意義:給人類帶來幸福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例如在教學《白楊》一課中的“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而它們不管到哪兒,總是那么直,那么高大。”我讓學生由白楊樹的特征,聯想到“希望我們扎根邊疆”這一象征意義。
【江蘇省丹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陳惠芳】
〖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語文· 引導探索,經歷體驗的過程·在學生在朗讀中經歷體驗過程〗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朗讀要“聲情并茂”,要“傳情”,教學中,教師就要啟發學生運用比較揣摩、想象品味等方法領悟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文中情”,是學生“會情”“動情”“傳情”。
如教學《白楊》中爸爸說的那段話:“……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就可先引導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言內之意”,在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結合生活實際揣摩其“弦外之音”。學生對這句話的含義心領神會,朗讀這一句話時便“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實驗小學 馬西鳳】
〖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實施“生生互動”·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隨著試驗的逐步深入,此時我才深深感悟到這充滿活力的課堂對于我來講是一個未知的新世界。
工作這么多年來,從未把與我朝夕相處的學生真正擺到教學的主體位置上來。備課中,我認為學生什么不會,就按部就班的教什么;我認為學生應該對什么感興趣,就設計什么樣的環節。從沒有設身處地的從學生“學”的角度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過教學,總是將自己的感受想盡辦法的轉架到學生心中。近兩年,我校采用了集體備課制,同年級的同頭課教師共同合作,共商共研,設計科學、合理、有效地教學程序。我抓住這一契機,認真參與并組織同頭課教師搞好這一活動,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充實自身備課水平。同時,開始在本組內大膽嘗試“軟備課”。
在設計教學時,我一般會預設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多種反映情況,并根據不同的情況設計出多種應對方案。這樣當我設計的教程不能與學生的思維想吻合,我就從學生最關切的問題入手,調整思路,實施第二次備課;當學生對課文理解有很大困難時,我會給他們提示,并讓他們分組討論研究,直至弄明白。課堂上,我總會密切關注學生,現在,我會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先來和孩子們交流一下他們的閱讀感受,或是聽一聽他們的質疑情況。然后從學生的感受或是疑問入手進入對課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