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雜談
目的性即每節課的訓練緊緊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如《白楊》的第二課時,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看,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在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初步學習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本課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了兩大步驟: 一、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二、選擇中心思想,初步學習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全體學生參與訓練過程的實效·層次性〗
即要體現認識和思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能力由弱到強的過程,情感逐漸升華的過程。對于知識和方法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
比如《白楊》一課的教學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我是這樣設計訓練層次、達到教學目標的。第一步,初步理解爸爸的話,認識白楊的特點。問題是:“從爸爸介紹白楊的話中看出白楊有什么特點 ?”第二步,抓住三個“只知道”討論三個不知道的含義,為由認識樹到認識人作好了鋪墊,搭好了橋。問題是:⑴ 孩子們現在只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⑵ 結合時代背景與生活實際從第16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第三步,再次理解爸爸的話,認識邊疆建設者的精神,然后,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問題是:⑴ 爸爸通過介紹白楊在表白怎樣的心 ?⑵ 你明白爸爸為什么看到小白楊就微笑吧?第四步,初步學習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問題是:⑴ 默讀思考三個答案,哪一個準確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⑵ 為什么?請說明理由。⑶ 應該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述環節和問題可以產生是緊扣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環環相扣,一步一個臺階,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全體學生參與訓練過程的實效·操作性〗
即讓學生思考、討論,讀書的操作性要強,學生能做、會做。
比如,在《白楊》教學中,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時,老師不明確要求,學生就會不知所措,亂說一通,白白浪費教學時間。而我是這樣設計的:請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讀這三個“只知道”,每讀一個就討論一次孩子們不知道什么。這樣,學生就知道怎么做了,提高了學習效率。
【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保二小學 李樹林】
〖發揮多媒體優勢,強化語文閱讀教學·把握教材關鍵,突破教學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贊美白楊樹,謳歌了邊疆建設者們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這篇課文是現代作家袁鷹的佳作,雖然篇幅不長,卻構思精巧。從課題看,這似乎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其實作者是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以當年大批內地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奔赴新疆,開發大西北,艱苦創業為時代背景,現在的小學生對那時的社會情況很陌生,這就給本文的學習加大了難度。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包括兩個錄像片、一個文字片和一個圖文片的課件。利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了解白楊樹的特點。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外形特點和“生命力頑強”的品格特點后,教師適時地放第一段錄像:《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畫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楊樹,直插藍天,在漠漠黃沙中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白楊樹的特點,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利用“文字片”和“圖文片”鞏固教學難點。在學生通過對比發現了白楊樹與建設者的共同點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說的話,請學生朗讀,從而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話的深刻含義:借對白楊樹的贊美來表達對邊疆建設者的贊美之情。既贊美白楊樹高大挺秀、生命力頑強的品格,更贊美了建設者不畏艱苦、扎根邊疆的精神,學生終于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借物喻人,借贊美白楊樹贊美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