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長的演講》說課稿(精選2篇)
《陶校長的演講》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1 教材分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26課《陶校長的演講》,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演講稿辭真意切,極有鼓動性,感染性;結構上,按“總----分----總”方式謀篇,以“問什么、為什么問,怎么辦”方式構段,十分整飭。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其中“韌”字只識不寫),理解生詞;
2 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復述課文;
3 情感目標:
a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復述課文,了解演講的特點,明白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問”,培養學生不斷激勵和鞭策自己的好習慣;
b 積極主動的探索新知。
3 教學重點:理解每天四問的重要意義。
4 教學難點:體會句子間的聯系。
二、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精神,基于腦科學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圍繞“學法指導”這一核心,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讀,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想象,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
為此,我打算從師生兩方面做好如下準備:
師:小黑板、投影片、錄音帶《雙手和大腦》。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關資料(用以擴大預習范圍,降低難點、激發興趣、了解背景)。
三、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揭題板書后,首先在由弱漸強的《雙手和大腦》樂曲聲中簡介陶行知,可以達到消除情緒性學習障礙的目的。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發問:“看到題目,你首先產生那些疑問?”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詞義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后討論演講的特點和演講稿的格式。通過反復朗讀,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中查字典、剖形探義,掌握生字詞。
以上為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 細讀悟理
(1)整體理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a 提供自學材料;b 個人嘗試練習;c 小組交流反饋。
根據重難點和第一課時中存在的問題,投影出示自學材料:
自讀“四問”,分組學習,利用列表理清層次后,再抓關鍵詞朗讀體會。
問什么為什么問(結合希望)你將怎樣做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為三個層次:a 導讀“問身體”;b 導學“問學問”;c 自學三四問。
a 導讀“問身體”:
a 交流“問什么”,指導讀好問句。
b 抓關聯詞,解決“為什么問”。具體方法:先出示沒有關聯詞的句子,學生填詞悟理后,再適當引導:要想實現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辦)----------------,否則(會怎樣)-----------------。
c 結合陶校長的“希望”,說說“你將怎樣做”,變被動的接受為主觀上的積極探索。
d 指導朗讀。
e 總結學法:據問題,找句子。
讀句子,劃詞語。
讀詞句,悟情理。
b 導學“問學問”:
a 嘗試自學;
b 交流反饋:1 讀好問句;2 找關聯詞,體會“為什么問”;3 結合陶校長的希望,討論“你將怎樣做”并適當拓展延伸:除了課文上說的,你還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學問進步?
c 強化遷移:1 讀出自己的體會;2 再次強化總結學習方法。
c 自學三四問:
a 按同樣的方法自學三、四問,作標記準備提出不懂的問題。
b 組織交流:點播關鍵詞,練習課后練習4,談談內容,讀讀課文。
2 精讀悟情
a 任選一問,讀出自己的體會。可以說,可以演,可以讀,也可以背,使每一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b 組織復述其他“三問”。
以上為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節總結“四問”,幫助學生體會“演講”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講等方式,指導讀出這種親切、關切、愛護和充滿鼓動性感情的語句。接著,幫助學生從課文內容和學習方法兩方面進一步總結:誰來說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然后,進行遷移性訓練:根據文中“四問”,以某一天為例作出回答。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幾節課學得怎么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繼續搜集有關陶行知的資料,準備召開“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識交流會。
五、板書:
總之,我力圖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做到書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提,分析讓學生講,道理讓學生悟,學法讓學生去總結,最終達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創造。
《陶校長的演講》說課稿 篇2
“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這是被廣泛認同的理念。也就是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需要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自己的上課內容,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語文的東西,要確保閱讀課有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要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訓練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綜合能力。語文課堂上,絕不能為了熱鬧,為了形式,而丟失了語文的根本性學習,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個人發展的基礎,是一切實踐的基礎。這比單純的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多種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其實,所謂的教法和學法,無非是啟發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學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主流方式,即使還有,那也不過是一些名詞的變化,我們大可不必每天盯著這些方式方法,而應該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該教給學生哪些更適合于他們學習的內容。所以,強調教什么,這是抓到了語文教學的脈搏,這種理念會促使語文教師不斷學習和思考,會促使教師有更多的創造性思維,也會促進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和最有效。下面就以《陶校長的演講》談談我的這種理念,在備課和上課中的具體落實。
備課設計的出發點:《陶校長的演講》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這篇演講稿辭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結構上,按“總----分----總”方式謀篇,以“問什么,為什么問,怎么做”的說理結構進行演講的。我感覺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的典型范例,因為課文語言淺顯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義十分明顯,不仔細解讀,往往會認為它的“人文性”應該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為語文教學,我們應該始終注重語言的訓練,始終落實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目標,二者能有機結合,那是再好不過了。這是我思考本課設計的出發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我認為圍繞落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標,應該進行從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設定: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生詞,初步了解演講稿的特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復述課文。
(3)了解語句之間的相互聯系,會使用一些關聯詞語。
(4)進行讀寫結合的思維拓展訓練。
(5)通過朗讀和復述課文,明白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問”,并自覺養成“每天四問”自己的習慣,以激勵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教學重點:理解“每天四問”的重要意義,進行復述。
教學難點:體會句子間的聯系,學會使用關聯詞語。
“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啟發,是解疑,是為了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學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進而具備一定的創造力。我認為“先學后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們要讓學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從而以學定教,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力和思考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強調讀書的訓練,強調語言文字的綜合實踐運用,鼓勵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整個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內涵,領悟語言的魅力,習得言語的精要。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展示他們的創造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感悟積累、啟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所以,對本課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先精細指導,學法總結;再半扶半放,激勵自主;然后到全面放手,自學完成。整個過程都是以調動學生、激勵學生為出發點,最終以習得知識技能、形成自我教育的結果為結束,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重點指導精讀“第一問”,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
(1)問的什么問題?
(2)為什么要問?
(3)希望怎么做?
(4)用了哪個關聯詞語?你會用它說一句話嗎?
(5)記住了“問”的內容了嗎?說說。
(6)還有什么疑問嗎?
閱讀課文不是最終的目的,還要延展到寫的訓練上,我布置學生結合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在“每天四問”之后再提出新的“一問”;或者結合“每天四問”,圍繞某一天進行逐一或單個回答,以促使學生在饒有趣味的思維中進行寫作訓練。這是一種能振作學生精神,培養學生思維力的極好方法,也是巧妙地運用了“近因效應”的心理學原則。不僅可以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規勸,還可以進一步有效地調動學生寫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這樣的拓展訓練安排,是極恰切的。
總之,我力圖通過以上教學理念和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學生按照教給的方法去自主習得,最終達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創造,全面實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