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長的演講說課稿
“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這是被廣泛認同的理念。也就是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需要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自己的上課內容,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語文的東西,要確保閱讀課有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要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訓練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綜合能力。語文課堂上,絕不能為了熱鬧,為了形式,而丟失了語文的根本性學習,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個人發展的基礎,是一切實踐的基礎。這比單純的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采用多種不同的教法,重要的多。其實,所謂的教法和學法,無非是啟發式、探究式、自主式等等,學法也不外乎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主流方式,即使還有,那也不過是一些名詞的變化,我們大可不必每天盯著這些方式方法,而應該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該教給學生哪些更適合于他們學習的內容。所以,強調教什么,這是抓到了語文教學的脈搏,這種理念會促使語文教師不斷學習和思考,會促使教師有更多的創造性思維,也會促進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和最有效。下面就以《陶校長的演講》談談我的這種理念,在備課和上課中的具體落實。
備課設計的出發點:《陶校長的演講》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這篇演講稿辭真意切,情感上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結構上,按“總----分----總”方式謀篇,以“問什么,為什么問,怎么做”的說理結構進行演講的。我感覺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的典型范例,因為課文語言淺顯易懂,表面的思想教育意義十分明顯,不仔細解讀,往往會認為它的“人文性”應該大于其“工具性”,但是作為語文教學,我們應該始終注重語言的訓練,始終落實語文是“工具性”學科的目標,二者能有機結合,那是再好不過了。這是我思考本課設計的出發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我認為圍繞落實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標,應該進行從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設定: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生詞,初步了解演講稿的特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復述課文。
(3)了解語句之間的相互聯系,會使用一些關聯詞語。
(4)進行讀寫結合的思維拓展訓練。
(5)通過朗讀和復述課文,明白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問”,并自覺養成“每天四問”自己的習慣,以激勵和鞭策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教學重點:理解“每天四問”的重要意義,進行復述。
教學難點:體會句子間的聯系,學會使用關聯詞語。
“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示范,是啟發,是解疑,是為了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學到更多巧妙地方法,并進而具備一定的創造力。我認為“先學后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們要讓學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從而以學定教,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力和思考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強調讀書的訓練,強調語言文字的綜合實踐運用,鼓勵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整個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內涵,領悟語言的魅力,習得言語的精要。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展示他們的創造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感悟積累、啟迪心智、陶情冶性的多重效果。所以,對本課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先精細指導,學法總結;再半扶半放,激勵自主;然后到全面放手,自學完成。整個過程都是以調動學生、激勵學生為出發點,最終以習得知識技能、形成自我教育的結果為結束,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