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_
計算機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可以說是其它學科的基礎,我們就要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來更好的為其它課程服務。
12、.建立教學評價反饋激勵機制
通過評價的激勵,誘導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等學習心理的內在動力體統,引導學生的潛能發展。
多元評價:自評、互評、師評 發展性評價:不以結果為主,更要注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審美評價標準:美的標準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結構,不能以常人的標準進行。評價參考:只是為引人注意,還是賞心悅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們要表達的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需要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和反饋,并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有關環節。評價、反饋與修改應該貫穿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的始終。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
(一)教學任務設計
1.教學內容的安排
2.學習者特點的分析與教學方法的選擇
3.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實現目標的任務途徑
知識 技能 情感
應特別注意的是,在教學目標陳述中,應該使用表達學生具體行為的動詞,盡量避免使用過于籠統、含糊的詞語,如“了解”、“學習”、“培養”、“理解”、“認識”、“欣賞”等,用這些動詞表述的教學目標,教學后無法測量是否達標。教學目標的陳述主體不應是教師(或講授內容),而是學生(或學習結果)。陳述教學目標應注意個性化。
教學目標描述用詞舉例:
(1)結果性目標
a.知識
了解——說出、背誦、辨認、列舉、復述等
理解——解釋、說明、歸納、概述、推斷、整理等
應用——設計、辯護、撰寫、檢驗、計劃、推廣等
b.技能
模仿——模擬、再現、例證、臨摹、擴(縮)寫等
獨立操作——完成、指定、解決、繪制、嘗試等
遷移——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等
(2)體驗性目標
經歷(感受)——參與、尋找、交流、分享、訪問、考察等
反映(認同)——遵守、接受、賞識、關注、拒絕、摒棄等
領悟(內化)——形成、具有、樹立、熱愛、堅持、追求等
(二)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能夠的元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調控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是教師對教學的進程及其中的變化而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調節活動。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與手段的展開過程。第二,教學策略不同于教學設計,也不同于教學方法,它是教師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把握和推進的措施。第三,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制定、選擇與運用中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入手和著眼,要兼顧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學生的狀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靈活機動地采取措施,保證教學的有效有序進行。第四,教學策略是一系列有計劃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