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
【教材分析】
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編寫的《信息技術》,把“添加文字”一課的教學安排在小學上冊第15課,可教材在安排這節課之前并沒有安排有關打字和指法練習方面的內容,這就為這節課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再者教材只安排1個課時,僅僅是“輸入漢字”這個內容對大部分同學來說一節課都有無法完成的困難,在輸入字時無法避免輸入錯誤的發生,教材沒有安排這方面內容,還有課后的“練一練”沒有把這節課內容和前幾節課的知識遷移起來,這節課重點是讓同學們學會為圖片添加文字,如果只是打字,那還不如學習“寫字板”,可“練一練”中還特意提到不和圖片結合起來練習,我覺得也是不合理的,通過以上分析,我把這節課調整為2個課時,內容上也做了一些擴展。
在第一課時,我并沒有教同學們打漢字,因為漢字的輸入牽扯到輸入法的選擇、翻頁查字、拼音知識等諸多問題,學生只要能為圖片配上英文說明即可,第二節課再進行漢字的輸入,對輸入指法和速度不作要求,只要能打出想輸入的漢字即可。
【學生分析】
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在機房中很容易和周圍同學談與課本內容無關的計算機知識。教師除常規組織教學外,更多的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和物、利用學生愛表現的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將知識融入到活動中,利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作為任務去引導他們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學生的興趣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特征更是多樣化,教師必須開放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體現到成就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了不同的要求。
上這節課之前,我已和英語老師交流過,學生已學習了哪些有關文具的單詞,我出示一張畫有文具的圖片讓同學們為文具配上英文,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現在有不少學生家中有電腦,可以讓這些操作熟練的同學做小老師,滿足他們的表現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使用“文字”工具為畫圖添加文字的方法。
(2)會使用“全拼”輸入法輸入漢字。
(3)會使用“文字工具欄”。
二、能力目標
通過在圖形中添加文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給學生以方法、以膽量、以鼓勵、以成功,讓學生享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文字工具的使用。
教學難點:“文字工具”欄命令和漢字的輸入。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一臺電腦(安裝有慧銳多媒體網絡教室)、幾幅圖片。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1.導入:一張畫有文具的圖片,“鋼筆”已配上單詞“pen”,激起學生學習輸入英文的興趣。
2.請一位同學演示輸入“鉛筆”單詞“pencil”的步驟,老師強調文字框大小要調整,框太小單詞不能完全顯示,向學生講清添加文字時可以按不透明方式插入,也可以按透明方式插入。(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會做的學生來演示,不僅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更鍛煉了學生的口才,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學到一種學習的方法,最終達到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