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分類)教學設計[分類二]
專家評析
本課的教學有三點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在教學例題時,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看圖說出圖意,而是根據課本插圖的提示,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所有鉛筆進行分類。因為鉛筆是小學生熟悉的學習用品,所以他們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作出分類。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除了老師課前想到的這幾種分類標準之外,學生還想到了按鉛筆的形狀(“圓形”、“六角形”)、鉛筆的型號(2b、b、h、2h)等,以及鉛筆的品種(木頭鉛筆、活動鉛筆、子彈鉛筆等)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看課本說出插圖中三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既利用了課本培養學生初步的看圖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我們想到的方法比課本上的多”。顯然,讓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自己的鉛筆,比只看課本插圖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練習的安排,教師對課本的習題及其編排作了二次加工。課本練習的第四題,可以按花的顏色分成紅花和黃花,又可以按花的品種分成玫瑰與郁金香。即使學生不知道花的名稱,也能從花朵形狀或葉子形狀的不同分出兩個品種。顯然這一題的分類標準比較明顯,可以把它作為鞏固練習的第一題。課本第39頁的“做一做”,原圖中相同圖形的背景顏色相同,教師自制教具時改為相同形狀的背景顏色不全相同,使較明顯的不同分類標準由原來的兩種增加到三種。因此安排為鞏固練習的第二題。課本練習六的第3題,由三道題材內容各異的小題組成,所以作為混合練習。實際教學時,這里的每一小題都有學生作出出乎教師預料的回答。例如,第一小題有學生把四個動物按是否吃人分為兩類;第二小題有學生按性別分類,把熊貓和兩個男孩歸為一類;第三小題則有學生認為圓沒有角,三角形、正方形和正方體都有角,以此作為分類的依據。可見,這三小題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所以說教師這樣處理,整個鞏固練習由易到難的“序”比較清晰,符合學生實際。
本課也有兩處可以商榷。一是最后一個練習,即教師自行設計的“給本組同學分類”的小組活動。教師的意圖是,以前一題“給公園里的游客分類”為基礎,進一步聯系學生實際,并適當提高分類練習的難度。但“本組同學”只有“性別”這一分類標準比較明顯。學生想到的其他的分類方法,有的標準比較模糊,如按個子高矮、身材胖瘦分;有的缺乏實際意義,如按頭發長短分,把短頭發的女孩和男孩歸為一類。如果說分類是出于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那么別出心裁,為分類而分類的練習就顯得意義不大。
二是為了突出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方法,強調“每找到一種不同,就能相應地得到一種分法”,有些不妥。一方面,事物的任何一種不同,并不都能作為分類的明確標準;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給一年級的小同學總結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