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材分析
(三)各小節的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1~5的認識
(第14~22頁)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包括1~5的基數含義、認讀寫、數的順序、比大小,第幾(序數含義)和幾和幾(數的組成)六個部分。這是認數教學的基本結構。
1.1~5各數的基數含義及認、讀。
教科書第14~15頁,通過讓學生看野生動物園圖,數圖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數,同時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環保教育。各個數的得出都是在數幾個具體的人或物的基礎上。如數“1”,是在數1頭大象和1個太陽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數“2”是在數2頭犀牛和2棵大樹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
每抽象出1個數以后,都以正方形為背景顯示其印刷體的字形,讓學生認、讀。接著,將抽象出的各個數讓學生物化為相應的小棒根數,并擺成自己經驗中的幾何圖形。通過以上由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認知過程,使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并會認、會讀這5個數。
2.1~5的排列順序。
教科書第16頁,分兩個層次編排1~5的排列順序。先利用計數器,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5個珠子。撥的方法是:從2開始,在原有一顆珠的基礎上,再撥上一顆,就得到下一個數。通過操作讓學生直觀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面一個數添上1以后得到的。
接著出現以長方形為背景的點子圖。讓學生通過擺點子圖,從整體上把握1~5各數的順序。同時也對長方形有一個感性認識。
3.1~5的寫法。
教材第16頁,用形象的虛線加箭頭勾勒出1~5的書寫方法,使學生一看就知道從哪里起筆,怎么拐彎,在何處收筆。同時教材提供了讓學生模仿寫數字的練習格,使學生在學寫數字之初,把握每個數字筆順的方向和在方格中的布局,一方面為獨立寫好這些數字打基礎,另一方面進行美育教育,讓學生知道一個數字如何布局,如何書寫才美觀、漂亮。
4.比大小。
教材的編排分為兩個層次。在第17頁,首先讓學生觀察“猴吃水果圖”,數出猴的只數和3種水果的個數,然后按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這種排列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條形統計圖的雛形,我們稱它為象形統計圖。
根據象形統計圖,抽出以小猴和其中的一種水果為內容的兩列進行數量上的比較,引入關系符號“=”、“>”、“<”,讓學生認識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使學生初次感知符號在數學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5.第幾(序數含義)。
教科書第18頁,通過一幅貼近兒童生活的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外一個含義──序數的含義。
6.幾和幾(數的組成)。
教科書在第19、20頁分兩個層次編排2~5各數的組成。在第19頁以“4”的組成為例進行教學。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擺紅花的活動讓學生得出4的組成:同時告訴學生怎么讀。在第20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索5的組成規律。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基本掌握2~5各數的組成,為后面學習用5以內數的加、減計算做準備。教學建議1.這部分內容可用3課時進行教學。教學1~5各數的基數含義及認、讀、寫,1~5的順序,比大小,第幾(序數含義),幾和幾(數的組成),完成練習二中的習題。2.對教科書第14~15頁1~5各數的基數含義及認、讀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