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材分析
(1)第1、2、3題是關于基數含義的練習題。3道題練習的方式不一樣。第1題是在數出物體個數的基礎上填數;第2題用連線的方式把物體個數與相應的數量連起來;第3題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數量的多少。練習時,先要引導學生讀懂圖意,再按要求作業。(2)第4題是關于數序的練習題,讓學生根據數的順序(順數或倒數)數出小旗上應填的數,然后把這個數寫出來。(3)第5、6題是關于比大小的練習題。做第5題時,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里填上數,然后根據“<”、“>”號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里填數。第6題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兩個數來比大小,在“>”、“=”、“<”號兩邊的方框里填上適當的數。(4)第7題是關于序數含義的活動題。同桌的兩同學可用學具卡片進行練習。(5)第8題是數的組成的練習題。學生完成后,教師可提問:“由4可以分成2和1,還能想到什么?”“由5可以分成3和2,還能想到什么?”(6)第9、10題是綜合練習題。第9題讓學生通過圈一圈、涂涂色等活動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第10題是將數數和比大小這兩個知識點綜合起來練習。由于剛入學的兒童識字不多,所以以上練習題的出示均以圖為主。學生練習時,一定要引導他們認真看圖、讀懂圖意,然后再寫得數。對于看不懂圖意的學生,教師應加以引導。加、減法的初步認識
(第23~28頁)教材說明這部分教材包括加、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減法兩部分。1.教科書第23頁是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折紙鶴的活動中理解加法的含義。把一個小朋友折的藍紙鶴和兩個小朋友折的紅紙鶴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看成把參與折紙鶴的1個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人,也是用加法計算,算式是1+2=3。這里還教學生認加號和等號及加法算式的讀法。教材還通過一個小朋友把左手的一個藍氣球和右手的3個紅氣球合并在一起的活動過程,說明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計算。接著讓學生自己擺學具,如擺1個圓片,再擺1個,一共是幾個?擺2個圓片,再擺2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并說出加法算式。2.教科書第24頁是1~5的加法。教材根據兒童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突出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3位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體現不同思維特征的小朋友在計算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承認學生間的這種差異,肯定學生的3種不同思考方法(也許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體現。接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這兩組算式,使學生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3.教科書第25頁是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的編排與加法的初步認識類似,教學情境是加法的繼續。一位小朋友拿走了一只紙鶴,說明從3只中去掉一只,求剩下多少,用減法算。還可以看成有3個小朋友,走了一個,求剩下幾個,用減法算,算式是3-1=2。接著讓學生認識減號以及減法算式的讀法。整個過程仍是在學生的活動中完成的。教材還通過一個小朋友把手中的4個氣球放飛2個的活動過程說明,求剩下幾個,要用減法計算。教材中的“做一做”是一個邊操作邊計算的活動,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逐步理解減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