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說課講稿
一、說教材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的內容。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認識前后、左右與上下,這些內容都是空間圖形的啟蒙知識,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基礎知識。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系,教材借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學習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對實際情境的觀察中,認識物體“前后”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能力目標:能用語言表達實際情境中物體間的“前后”關系。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探索精神,樹立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物體的前后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語言描述。
教學難點:體驗前后的相對性。
三、說教法,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是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介入,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場景,仿佛身臨其境,便于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的前后位置關系。
同時,<<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而,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采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后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四、教學流程
學習一個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做體驗,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因而我在本節課中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展。具體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三)松弛有度,課中休息 (四)拓展遷移,內化升華
(五)回顧總結,反思評價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是這樣導入的:
1、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
2、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今天,一年一度的森林運動會有要召開了,它們倆又要去參加比賽。看,它們正忙著往運動場趕呢!你們覺得他們倆誰會先到?為什么?
3、大家說得很有道理,可是小烏龜心里可不服氣。看,它想出了什么辦法?結果呢?
4、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到森林運動會上去找一找有關前后的知識。
意圖:這樣由學生熟悉的故事引入,以出乎意料的結果激活了學生認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揭示了課題,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教學起點。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也是一個想象力極其豐富的世界,充滿好奇,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在這一環節中,我力求創設一個貼近兒童生活的、極富親和力的運動場景,以便有效地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激起兒童創造的欲望。我循序漸進地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1、百米賽跑,認識前后 2、聯系實際,體驗相對 3、賽車道上,學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