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不進位)”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46—47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情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發展其問題意識。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小松鼠和小白兔要坐車去農村的果園,它們來到公交公司,看到公交公司有三種車(課件呈現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
認真觀察一下,這三種車各有多少個座位?
2.提出問題
根據觀察到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結合學生回答,依次呈現:
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和中巴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這些問題你們能解決嗎?
(評析: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從中收集數學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提出數學問題,發展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現實性和多樣性,增強了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激起了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 解決問題
1.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獨立解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大客車和中巴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試著獨立解決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班內交流自己是如何計算45+30的。
教師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逐一板書:
(1)用小棒擺;
(2)用算珠撥;
(3)把45分成40和5,40+30=70 70+5=75……
比較討論:這幾種算法都是把哪部分先合起來。
共同概括算法:40+30=70 70+5=75
(評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內算法的多樣化,再通過對算法的比較,使學生明確“把哪部分先合起來?”從而提取出幾種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兩位數加整十數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和建構。)
3.大客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試著獨立解決,小組內交流算法。
班內交流,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用小棒擺;
(2)用算珠撥;
(3)5+3=8 40+8=48
組織討論:這幾種算法都是先把哪部分先合起來?
班內交流后共同概括:5+3=8 40+8=48
4.組織比較
計算45+30和45+3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
(評析:通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探索算法的必要性,增強其探索的主動意識。然后結合具體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去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逐步引導,幫助學生共同概括一般思路,最后通過對45+30和45+3的算法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算法的有效建構。)
三、練習鞏固 拓展延伸
1.坐客車
小松鼠決定坐大客車,小白兔決定坐中巴車一起去果園,可司機叔叔說了只有算對車門上的算式才能上車,你能把他們送上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