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全冊第二單元教案
二、觀察與測量
單元教學目標:
1、 發展觀察、操作、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2、 過觀察實物,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并會進行辨認。
3、 在實際測量活動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4、 體會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測量。
5、 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時間:5課時
第一課時: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 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
教學難點:
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出示玩具汽車,學會觀察物體
第一步:
1、觀察玩具汽車,學生分別站在汽車側面和后面兩個不同的方向觀察。
2、分別把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對著全班,讓學生說一說這是誰看到的?
3、小結: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 讓學生站在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觀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
2、 與同伴進行交流。
第三步:
1、 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圖,說一說。
2、 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進行觀察物體。
二、實踐操作,鞏固觀察方法
1、第1題:下面哪一輻圖是淘氣看到的?
(1)、先說說淘和笑笑看到的熊貓是什么樣的?
(2)、給淘氣看到的打勾。
2、第2題:它們看到的是哪一面?連一連。
(1)、說一說小貓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連一連。
3、第3題:看一看,說一說。
先讓學生自己讀題按要求完成題目。再交流評議。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體?
三、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在家找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并做好記錄。
第二課時:桌子有多長
教學目標:
1、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 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 能估計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能估計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疑問
1、估一估、說一說: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2、小組討論: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課桌有多長?
3、小組代表發言,說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筆、文具盒、書、本子、橡皮等)
二、學習厘米與測量方法
1、疑問過渡:為什么我們同學說的數都不相同呢?該怎么呢?
2、為了讓我們得到數據相同,我們要用相同的工具來測量,要用相同的單位來計數。我們可以用“尺子”。。
3、認識尺子,學習厘米。
(1)、出示尺子,認識尺子。
(2)、認識刻度,學習厘米。先估計1厘米的長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每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是1厘米,也可表示為1cm。
4、聯系實際,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長大約是1厘米的?
5、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
6、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與測量方法。
7、小結測量方法:把一端對準0刻度,根據另一端與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讀出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