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全冊第三單元教案
三、加與減(一)
單元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景中,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感受數的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 探索并掌握10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3、 初步經歷在具體情景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時間:10課時
第一課時:小兔請客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能正確地進行整十數的加減法計算。
教學重點: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會正確計算整十數的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教師童話引入課題。創設加減法情境。
2、看課文插圖。請學生說說圖意。
二、新知學習。
(一)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學生回答……
生1:一共有多少個?
學生列式計算。說說你是怎么想?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再看圖。
請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生:還剩下多少個果子?
生列式計算。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二)認識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各部分的名稱。
加數+加數=和 被減數—減數=差
三、鞏固新知
1、練一練
學生獨立觀察圖意。
自己列式計算。
全班核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計算。請學生板演。
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數學游戲:誰先到家。
讓學生理解題意后。分組選擇小動物。
如:第一組是小猴,第二組是小狗,那么第三組選擇小松鼠。
依次類推。
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自己進行速算。
其他也如此。
四、課堂總結。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采松果
教學目標:
⒈讓學生體會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這些加法。
⒉用加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數學意識。
⒊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情,以積極思考、操作實踐并與同學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求原來有多少的思考過程及列式計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用加減法計算的算理。
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⒈師: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果大豐收啦!。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組去采松果,松鼠媽媽說:“我已經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數了數說:“哦!我采了4個松果”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問題呢?
學生提問,(學生提的問題已經學過就口答解決。)
⒉師:老師和你們想的一樣, “一共采了多少個松子?”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㈡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⒈師;請同桌的兩位小朋友扮兩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果的過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說說。
⒉交流匯報:通過剛才的采松果活動,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該怎么算了嗎?指名學生說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
25+4=29
4+25=29
師問:你是怎樣想的?
⒊小結: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只要把“松鼠媽媽采來的25個”和“小松鼠采的4個”合起來。
⒋師:現在你能用響亮的聲音回答老師的問題了嗎?
學生自己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師;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用加法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5師:你還能提什么問題?
生: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