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13 ang eng ing ong》教學雜談
思路:幫助學生認識事物,與生活緊密聯系滲透將要學習的韻母的讀音,讀音與圖中的事物名稱統一起來。
2、在這四幅圖中就藏著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四個韻母,你們知道是誰嗎?
思路:因為學生在幼兒園和學前班已經有學過的基礎,所以設計這個問題,一是幫助學生回憶自己已經學過的知識;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避免教師重復性的教。切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3、學生說的同時,在每一幅圖標示出對應圖的韻母“ang eng ing ong ”.
⑴ 觀察這四個韻母:你發現了什么?
思路:因為“ang eng ing ong ”這四個韻母有一個相同點都有“ng”,這一點很容易被發現,而且這個“ng”是發音的重、難點。為后面的揭示發音方法和韻母的書寫做好準備。
⑵ 指導“ng”的發音方法:張開嘴舌根抬起來,讓氣流從鼻腔出來發鼻音。找一名學生摸一摸老師的鼻梁兩側,通過觸覺體會發后鼻音時氣流從鼻腔流出的顫動。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互相感受觸覺體會發音。
思路:讓教師更貼近學生,讓學在真實的感受下正確的發音,突出并突破發音難點。
⑶ 想一想:“ang”先發哪個音?連讀哪個音?
(思路:用引導性問題啟發學生嘗試說出發“ang”音的方法,與上一環節“ng”的發音方法聯系在一起,此處設一顆智慧星,獎勵給認真思考,大膽發言的學生,為后面的其余三個韻母發音方法打好基礎。)
說一說:“eng” “ing” “ong”應該怎樣發音?
學生每說出一個發音就獎勵一顆智慧星,以此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言,抓住發音方法這一教學重點加強練習指導。
思路:運用遷移規律以“ang”的發音方法即:先發“a”音,連讀“ng”音為基礎,引導學生獨立地說出“eng 、ing、 ong ”的發音方法。教師把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只在關鍵處、困難處給予及時恰當的指導。
⑷ 讀一讀,比一比
出示:an en in un un (前鼻韻母)
ang eng ing ong (后鼻韻母)
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前鼻韻母后邊都是“-n”,后鼻韻母后邊都是“ng”(教師用紅筆描ng)教師用手勢演示發音部位,用左手掌表示上腭,右手掌表示舌頭,右手指尖靠近左手掌前部,則表示舌尖抵住上牙床,發前鼻韻母的音;右手掌手指根部抬起抵住左手掌,則表示舌根抬起來抵住上腭后部,發后鼻韻母的音。
教師說:根據發音特點,因此“ang eng ing ong” 也叫后鼻韻母。
思路:通過比較和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具體體會前后鼻韻母發音的不同,掌握發音的方法和技巧突破難點。
4、練習讀四聲:
動畫演示四聲調也趕來啦!配音“同學們,你們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拼音可少不了我們四兄弟!”
⑴ 教師:聲調四兄弟想考考你們。
⑵ 你們快看(出示四聲)你能拼出來嗎?
⑶ 分成四人一組練習拼讀。
⑷ 教師巡視檢查。
⑸ 小組四人匯報一個人拼一個。
⑹ 特別主意“ing”和“ong”的發音。
⑺ 加強二、三聲的練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