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雜談
是啊,在一年級的教學中,隨著教學的展開,學生的主動參與,認識和體驗也在不斷拓寬加深。這樣的事情常有發生,由于生活經驗、知識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的局限性,這樣的發言時時都有,例如我在上《陽光》這一課時,課文最后有這樣一句話“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誰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大部分的孩子都在談陽光和金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陽光比金子更珍貴。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金子很寶貴,丟失了金子多痛苦!”對于這個孩子的發言,我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這個孩子家雖不是開金礦的,卻是做大理石生意的。我隨即問她:“那么孩子,你有沒有想到失去陽光的痛苦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對失去陽光的痛苦體會得更深入了。所以低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帶有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確、合理、清晰的。因此,要求我們低年級的老師,要能瞬間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對這些學生的“節外生枝”,迅速而準確地做出反應與引導。稀里糊涂的一味肯定與斷然否定都是不可行的。在教學這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中,一年孩子所獲取的將不僅僅是一個字,一個詞,同時還獲得了情感、意志等巨大而豐富的心理體驗。這種動態的生成也將成為教學的亮點,而熠熠閃光。
課堂結尾,我創設情景,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放出了小松樹快長大的音樂?凑l的眼前有放電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一只只“善良、可愛”的小松鼠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師我看到滿山遍野都栽滿了松樹,好多好多啊,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都好高興!他們都爬到樹上吃松果呢!”“老師我看到栽松樹的那只松鼠也來了,他帶著他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都來了!薄巴郏∧沁@只松鼠肯定已經是個老壽星了!薄皩ρ,他已經爬不上樹了,他的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就摘松果給他吃呢!他們看著滿山的松樹多高興啊!老松鼠想:我當年的主意真是個好主意!”此時此刻,“多栽樹木保護環境”的說教也變得蒼白了,因為美已經悄悄走進了每個孩子心里。
天高云淡,云卷云舒之際我們隨課程改革一路走來,“以人為本”“平等對話”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要想真正理解這些話的真諦,真正在教學中得以落實,還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凸現學生主體地位 落實閱讀學習的實效性──《松鼠和松果》教學談
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培養興趣的同時進行知識技能的訓練,通過培養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端墒蠛退晒肥侨私陶n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課。課文敘述了具有環保意識的小松鼠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的故事。孩子們最喜歡童話,對小動物也很感興趣,所以在預習時,孩子們就對課文有了濃厚的興趣,為學好這一課打下了基礎。
一、激發學習興趣,不為表面熱鬧
一年級是小幼結合與過渡的關鍵時期,低年級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學會為樂學、善學,為以后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在設計《松鼠與松果》一課時,我圍繞著松鼠情感的變化:(高興的摘松果吃;想到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會沒的吃,沒地方住而擔憂,著急;想出了辦法很高興)設計了讓孩子自己做小松鼠,想松鼠之所想,急松鼠之所急,入情入境的理解課文。如:初讀完課文,我問孩子們:“想不想變成松鼠?到大森林里看看?”馬上,好動的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伴隨著“小松樹快長大”這首節奏鮮明歡快的歌曲,我們一起走進了大森林,開始了學習。接下來,一個個孩子就變成了一只只聰明活潑的松鼠,他們在大森林中摘松果吃,此時,他們是快樂的,帶著這種情感讓孩子們及時與文本對話,所以在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他們能很好的把握語氣,通過他們的讀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