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雜談
心理學研究認為,低年級學生產生意義的主要心理結構是想象。他們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來理解他們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釋這個世界。繪畫這門藝術本身就是一門充滿想象的藝術,更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手法。把繪畫與寫話融合在一起,是低年級學生更高層次表達的需求。新教材的美術課本上不僅有漂亮的圖畫,更有一首首優美的兒歌,讓學生邊欣賞作品的藝術美,邊品味兒歌的語言美。這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畫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可指導學生配上一句通順的話。
課文中延伸出來的意境是發揮學生想象,進行畫寫結合的好素材。例如在《松鼠和松果》一文中,課后學習伙伴說:“這片小松樹林,以后這里會是怎樣?快點畫一畫!”于是就順著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國中遨游,創作了一幅幅生動的畫,有的寫“你瞧,多么茂密的松樹林,小小松鼠們在草地上快樂地游戲。”有的寫“在綠綠的松樹林里小小松鼠們正在捉迷藏,小松鼠一下子就捉住了一只,因為它的尾巴露在外面了!”還有的寫“小小松鼠們在盡情地吃著松果,它們學著爺爺奶奶的樣也吃一個種一個。”“我們要保護它們,讓它們安心地住在這兒。”在他們純樸的語言中表達了保護環境、愛護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愿。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第一小學 許云云】
〖談新教材學生識字低效的現狀及對策·具體對策一:改變教法,適應開放〗
教師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需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待生字的學習,要充分地認識到在低段生字學習是課文學習的一個重點,但非全部。不能把低段的語文學習等同于學習生字,這樣的定位首先就出現了偏差。優美的課文雖不需像高年級那樣進行解讀,挖掘,但也不能置于一邊孤立地進行生字教學。新教材中情境圖與韻文內容相互對應,圖文并茂,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語言環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文對應,在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漢字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在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牢固地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根據孩子識字的規律,在具體生動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再提取出來認讀,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例如:教學第二冊第10課《松鼠和松果》中“主意”兩個生字的片斷。
師: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小松鼠和他的后代吃什么呀?住在哪兒呢?
師:松鼠想出了好主意。
(出示這句話)
師:誰來讀讀這兩個生字:主( zhǔ )、意( yì )。
生認讀。
師:猜“意”為什么是心字底呢?
生:“主意”是用心想出來的,不用心是想不出好主意的。
生:“主意”是躲在心里的,開動腦筋才能把它找出來。
生:……
師:能給“主意”換個詞嗎?
生:“辦法”,也可以說“想出好辦法”。
生:還可以說“法子”。
生:也可以說“點子”。
師:你們真聰明,我們連起來讀這句話,注意讀準這兩個生字寶寶的讀音。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新碶小學 徐柳君】
〖淺探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學會質疑,勤于思維〗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堂課所能完成的。
學生在課堂上對于質疑有了一定的體會之后,就要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從而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教師可在課上多點撥,課后多輔導,還可利用預習、復習時隨機布置質疑作業,也可與課外閱讀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的方法,逐步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