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雜談
如在教學完《松鼠和松果》一文后,我發給學生一篇小故事《巴喳──巴喳》,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后提幾個問題,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明天請別的小朋友幫忙,或者來問老師。第二天,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篤篤’、‘吱吱’、‘嘣嘣’、‘嘰嘰’、‘沙沙’都是什么呢?”“巴喳到底是什么東西?”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故事的內容,也讓他們對各種小動物的特點和生活環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課后我經常讓學生做這樣的練習,以便幫助他們鞏固課堂所學,在課后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最終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
學生質疑的過程既是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也是創造性的學習過程,還有利于幫助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外,質疑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從而加快知識的內化過程,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磻溪小學 王 燕】
導語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如果導語設計地好,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贏得“開門紅”,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
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時,我出示圖片:松鼠、松果,詢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孩子們被我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
【天津市河西區教研室 丁文靜】
〖拓展想象,深入理解課文〗
案例:《松鼠和松果》
想像松鼠種的松林將來會是什么樣。學生在想像樹林的美麗和松鼠未來生活的快樂時,既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創設了積累和運用“挺拔”“茂密”等詞語的新語境,還是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的時機。同時,學生在想像中還深化了情感的體驗,密切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了本課教育的目的。
〖利用學生已有經驗,促進語思發展〗
案例:《松鼠和松果》
先出示松鼠圖片,這是一只怎樣的小松鼠?(用不同的詞語形容:可愛、聰明、活潑、頑皮)你對松鼠有哪些了解?
奠定了課文情感基調,豐富了學生的語匯,與理解課文和學習生字結合。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陶莊鎮中心小學 熊 妍】
〖玩一玩,活潑識字〗
在識字課上,我更注意把識字變成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寓識字于玩樂之中,倍受學生歡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帶學生進入“快樂園”,滿足他們好玩好動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穩定,而且可以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始終保持愉悅的心境,對漢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游戲識字的形式豐富多彩,如開火車、找朋友、奪紅旗、摘水果、對口令、我說你猜、超級變變變等等。各種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玩樂方式都能夠幫助低年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記漢字。
例如:一位教師在上一年級下冊《松鼠和松果》時,把各種動物的頭像戴在學生的頭上,扮成小動物,并模仿動物的聲音做自我介紹。教師扮成鴿子姐姐,說: “今天,我們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車出發吧。”在隆隆的火車聲中師生出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又告知只有完成了本課的識字任務,火車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于是,學生按分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生字,交流識字方法,互相幫助,在濃濃的興趣中學生愉快地識記了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