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雜談
如何創設情境呢?我們既可以以課文內容為背景,創設故事情境,上面提到的案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也可以以語言材料為背景,創設語言情境;既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創設生活情景。也可以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創設游戲情境。在創設情境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充分發揮學習材料本身的魅力,因為 “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
【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第三中心小學 陳 慧】
〖變換朗讀形式,讓學生感受讀書的樂趣·朗讀暢想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1、2年級階段目標中要求學生做到“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自古以來“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就被稱為讀書的一劑良方,實踐也充分證明了朗讀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課文如果學生能夠聲情并茂、恰如其分的運用感情朗讀,那么說明學生對課文已經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煩瑣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讀一旦成為學生的快樂,那么閱讀也隨之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因此有感情朗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人教版語文實驗教科書對閱讀教學提出 “要重視朗讀”的明確要求。面對一年級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如何組織好朗讀,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呢?我認為,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好讀到位,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解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就要采取多種朗讀形式。
如:朗讀暢想法:
朗讀暢想就是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文中的情境、內容、語言、插圖敞開思路,毫無拘束地想象。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想象,激發學生暢想,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想象,想象說話,想象寫話,想象編兒歌,想象畫畫。
如在《松鼠和松果》一課中有一只活潑聰明的小松鼠,它吃一個松果就種下一個松果。朗讀時我們一起想象“幾年以后的大森林”。他們有的這樣描述:松果發芽了,漸漸的長成小樹,小松鼠會去給他們澆水,一棵棵小松樹長成了大樹,這時的小松鼠有吃不完的松果了。還有的說:動物們一定會感謝小松鼠的,還會說:謝謝你送給大家的綠色家園。
【福建省福州市吳莊小學 林 芳】
〖激活主體意識 促進自主學習·多讀感悟〗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提倡多讀,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讀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這樣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學《松鼠和松果》時我設計了“初讀感知──精讀感悟──回歸整體讀”的教學環節,在初讀部分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機會,并過生字關。精讀部分采用了引讀、小組讀、自讀、展示讀、評價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的讀。在重點部分小松鼠心理活動部分,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朗讀的句子讀給同學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生生互評怎樣有感情、帶表情、加動作等把句子讀得更好。在讀中力求體現以下特點:讀的目的性,讀的層次性;讀的個性化,讀的指導性。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就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悅。這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最后再表演讀全文,培養整體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