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個寶》教學實錄(片段)
《人有兩個寶》一文中,當學到最后“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時,對于“創造”這個詞,作為小學生,他們又會如何去理解呢?師:什么是“創造”?
生1:創造就是造出東西。
師:不夠科學。
生2:創造就是造出以前沒有的新東西。
師:對。以前沒有的,現在被你想出來的,做出來的,造出來的……這就是 創造。
師:你們知道工人叔叔做出了哪些新東西?
生:電視機。
師:對,以前沒有電視機,現在有了。
(學生發言踴躍:汽車、火車、輪船、飛機……)
師:那么,農民伯伯在田里種出了哪些新東西?
生:茄子。
師:為什么說茄子是農民伯伯在田里種出來的新東西?
生:以前的茄子又小又長,現在的茄子又大又胖。
師:是啊,現在即使是冬天,我們也可以吃到茄子,這是農民伯伯在塑料大棚里種出來的茄子新品種啊!
……
師:小朋友們,你們做過哪些新東西?你又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1:我在老家的時候,我和爺爺一起做過一只小輪船。
師:你和你爺爺是怎么做的呀?
生1:爺爺先準備了一張鐵皮,然后我和爺爺一起……小輪船做好以后,我把它放到小河里,還能開呢!
師:真不錯!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
生2:我以前做過一把手*·槍。我先拿了一塊小木頭……
[反思]
“創造”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一詞語,從而更好地感受雙手和大腦是人的兩個寶。我設計了如上的教學片段。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大力提倡。”
孩子需要“用手又用腦”,更需要有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創造也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創新意識,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做了哪些事,從而懂得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兩個寶,這樣便能創造出許多新事物,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充分感悟到只有很好地促使手腦配合,才能取得成功、也進一步明白了“用手有用腦,才能有創造”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