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個寶教學案例
以趣出發,巧釋“創造”
——《人有兩個寶》教學案例
案例:
同桌互讀課文,多讀幾遍,互相交流:我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們人有兩個寶,是雙手和大腦。
生:我們的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
生: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
師:是啊,雙手和大腦是我們人類的兩個寶,小朋友你們有這兩個寶嗎?拿出自己的小手,在紙上畫一畫,好嗎?
學生在紙上畫出自己的手。
師:“這是————會————”拿出它勇敢地向大家夸夸自己的雙手。
學生帶著圖展示,并用句式練習說話。
生:這是一雙胖胖的小手,它會寫字。
生:這是一雙小小的手,它會畫畫、打乒乓。
生:這是一雙靈巧的小手,它會種樹、做飛機模型、還會拉二胡。
……
師:小朋友可真能干,讓老師也來夸夸自己的雙手好嗎?這是一雙瘦而大的手,它會寫文章、打電腦、洗衣服……小朋友,不光老師有手,工人叔叔、農民伯伯、解放軍、科學家……他們都有自己的雙手,你能夸夸他們的雙手嗎?
生:農民伯伯在田里種出了稻子、小麥、蔬菜、水果、棉花……這些都是我們人類需要的。
生:工人叔叔在工廠里做出了鉛筆、文具盒、書包,還造出了輪胎、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給我們人類帶來了方便。
生:解放軍叔叔用自己的雙手扛著槍在保衛祖國。
生:科學家用自己的雙手制造了火箭、宇宙飛船……
師:同學們科學家僅僅用自己的雙手就能創造出這么多東西嗎?
生:還需要用大腦好好地思考。
師小結: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新東西、新事情,都是人“用手又用腦”創造出來的,用手做,用腦想,手和腦一起用就能有許許多多的新創造。
反思:
《人有兩個寶》(蘇教版第一冊,第一篇課文)是根據陶行知的《手腦相長歌》改寫的一首兒歌。本課語言樸實無華,內容通俗易懂。符合兒童的口語習慣,便于背誦。這篇課文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課文的整體概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于樂,讓學生喜歡語文這門學科。
創造這個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詞語。教師注重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畫一畫”這個充滿童趣的要求,將美術和語文交叉整合,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夸一夸自己的雙手更是對“雙手會做工”的拓展延伸,培養了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師由學生的小手——老師的大手,自然而然地遷移到農民伯伯、工人叔叔、解放軍、科學家等許許多多的手,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循循善誘,使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