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第二課時)》教學案例
指名讀信,師生共評。哦,這是寫給大雁的信。
(2)還有好多信呢!請你找出飄到你課桌里的那一封信,像剛才那位小朋友一樣,響亮、清楚地讀一讀。教師巡視,悄悄糾正坐姿。
(3)秋姑娘為什么要給她的朋友們寫信呢?請你用上“因為……所以”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教師巡視,重點指導個別說話不夠大膽、順暢的小朋友。
[設計意圖:楓葉信的出現促使學生有意注意的形成,迅速調動了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及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集體評議能促使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明確朗讀的要求,也能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在的民主、平等的互動中順利開展下去。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面向全體。]
(4)圍繞問題按照課文中的表達順序逐段展開交流討論:
為什么寫信給大雁?(板書:貼大雁圖)范讀,討論:大雁在南去的路上會遇到哪些危險呢?(板書:多加小心)評價激勵。
為什么寫信給青蛙?(板書:貼青蛙圖)引讀,討論:小青蛙是怎么冬眠的?(板書:蓋好被子)評價激勵。教師適當補充相關知識。
為什么寫信給小松鼠?(板書:貼松鼠圖)女生讀,討論:收到了秋姑娘的信,貪玩的小松鼠會怎么做?(板書:準備食物)評價激勵。
為什么寫信給山村孩子?(板書:貼護樹圖)男生讀,討論[多媒體演示:山村孩子裹“冬衣”]:山村孩子為小樹準備什么樣的“冬衣”?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小樹安全過冬?(板書:保護小樹)評價激勵。
(5)秋姑娘還會寫信給誰呢?[多媒體出示:楓葉信紙]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代表參加集體交流。評價激勵。
[設計意圖:維果茨基提出:“學生的個人活動應該成為教學過程的基礎”,“教師的全部活動僅在于指導與調節這種活動”。語文學習是具有開放性的,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指導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有目的地進行多種語文實踐活動。
課前,我請學生分組合作,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觀察季節特征,進行科學小知識的積累;教學中,則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想其余寫信對象及信的內容;課后,通過完成活動化作業,努力挖掘、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我總感覺語文教學應該立足課堂教學,向課前、課后兩端延伸,才能突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活動化”的特色。]
3、收到信的朋友們都很感動,請你說一句話,替大家夸夸秋姑娘。[卡片出示:秋姑娘,你真是位 的好姑娘!]是呀,秋姑娘的信充滿了對好朋友們的關愛之情,我們可要讀好才行。請大家再次輕輕拿起語文書,試著讀好第2-5自然段。
(1)學生練讀。教師巡視,重點輔導平時發音不夠準確的學生。
(2)數名學生讀文,集體評議。配樂范讀,指導學生適度抒情。
(3)[多媒體:秋姑娘送信的flash]集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多媒體演示:楓葉漸漸落盡]秋姑娘寫的信可真多,楓葉摘了一片又一片。哎呀,楓樹上的葉子快用完了!
(1)[多媒體出示6-7自然段]引讀課文:冬爺爺發現了,奇怪地問:“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誰能學著冬爺爺的樣子問問?來,讓我們一起告訴冬爺爺答案:“哈,全被秋姑娘寫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