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案例及反思
《我叫“神舟號”》設計理念:本課內容淺顯,旨在體現“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這一理念,引導學生多讀,讀好嫦娥與飛船弟弟的對話,結合神六升空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科技進步,激發學生作為中國小學生的自豪感。由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課是一年級小朋友踏入小學之門剛剛接觸到的閱讀課文,因而本課重在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在識字,同時滲透說話的訓練,關注孩子們的個性體驗。
第一析
教學片段一
(出示嫦娥姐姐的圖片)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她是誰?
生:嫦娥姐姐。
師:一天晚上她出來散步,這時候她遇見了誰呢?仔細看。
(課件出示相遇的動態情景)
生:神舟號還會飛呢!真美。
師:小朋友們剛才看見了誰和誰呀,他們又怎樣了呢?
反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一問題激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再現嫦娥姐姐與飛船弟弟相遇的過程,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應,縮短了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本課的學習過程,擁有了昂揚亢奮的情緒,也就擁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教學片段二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
師:那嫦娥姐姐問了飛船弟弟幾個問題?分別是什么?
生:問了三個問題。
生:問了四個問題。
(學生一時答不上來)
師:嫦娥姐姐一共問了兩個問題。(師板書:?)這里有兩個問號就是兩個問題。誰來學著嫦娥姐姐親切驚訝地問一問呢?
一生讀第一個問句
師:讀得還不夠好,誰再來?
又請一生讀。
師: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也來問一問。
全班一起讀
反思:教師注重了課堂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朗讀的能力,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親切驚訝的語氣來讀。不過,教師現在所面對的是剛剛接觸課文的一年級小朋友,新課標指出,讓低年級學生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這堂課上,無論是對問題個數的認識,還是感情地朗讀,教師始終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引中讓學生明白何為一個問題,在引中讓學生明白何為驚訝的語氣。
教學片段三
師:嫦娥姐姐離開家鄉這么多年了,現在“神舟號”可以自由來回,嫦娥姐姐當然想跟著回家看看,誰來學嫦娥姐姐說說,她跟隨飛船回到家鄉看到了什么?
(教室里一片沉寂)
師:想想看,以前是怎樣的路,以前是怎樣的房子,現在呢?
生:大馬路。
師:以前是怎樣的房子,現在呢?
生:樓房。
師:以前有汽車嗎?
生:嫦娥姐姐看到了汽車。
……
師:是呀,過去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寬闊的大馬路,平房不見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汽車來回穿梭,多么美麗的景象呀!
反思:閱讀與說話并存,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表述真實自我的所得,不過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產物,在這里教師課前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產生了差距,現在的孩子出生就沐浴在陽光雨露中,何曾見過過去的貧窮與蕭條,因而自然無法說出與老師預想一致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教師在課堂上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生成的動態,因勢利導,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讓課堂變得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