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一冊 《認一認2》教學反思
蘇教版第一冊 《認一認2》教學反思:
《認一認1》中的十六個漢字有個別學生到現在還認不全,特別是“舌”、“牙”、“石”等漢字,混淆的現象很嚴重。針對《認一認1》的教學情況,《認一認2》我注重了借拼音來識字,我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圖來初步認識下面的漢字,然后指引學生尋找紅色拼音來認讀漢字。但在看圖時學生由于受到下面漢字的影響,不能將圖說得全面。在認讀過程中學生按順序都能讀出來,但是打亂了就不會了,跟《認一認1》的情況相同,而且這次的認字情況沒有上次好,可能是因為這次的漢字比上次的難,筆畫多得多,而且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只是張大嘴巴跟老師讀,沒有真正將字記在腦子里,看來課后的補差工作任務艱巨。
《認一認2》教后反思:
在課堂實踐中,我發現有一些字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記憶的方法來教學。
在教學“羊”字時,我出示圖片和生字“羊”后問::“羊”字和圖片上的羊哪兒長得很像?學生一下子就發現這只羊頭上有兩只突出的角和“羊”字上面的點和撇很像,這樣讓孩子在圖畫和文字之間建立了非常形象的聯系,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來記憶漢字,我覺得既有趣又生動。
在教學“竹”字時,我就想怎么樣能讓孩子第一次認識這個字“竹”的時候就對那個鉤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呢?我讓小朋友仔細觀察了圖畫和文字,然后問,“竹”字里面藏著四片竹葉,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學生很快就找出竹字頭的兩撇和兩橫很像竹葉。我又問,那下面的的兩豎又是什么呢?學生不假思索地告訴我,那是竹子。那竹子怎么會不一樣呢?學生被我一問愣住了。我讓他們看看書,再四人小組討論討論怎么會不一樣的。結果謝施言小朋友告訴我,老師,有一根竹子下面長出竹筍來了,那多出來的小鉤就是剛長出來了竹筍。 多么會觀察,多么會想象的學生呀!有句廣告詞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我想說,只要教師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孩子的想象就會充滿整個角落。
我用同樣的方法讓孩子們認識了“魚”、“龜”、“鳥”三個字,但是還有其他的字也能像這些字一樣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快速記住呢?我想還需要我們去多鉆研,更多地發揮創造性思維,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小朋友學習的樂園。
今天學了《認一認2》中的前面八個字,發現學生掌握得不錯。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說說哪些動物是你比較熟悉的,你在哪兒經常可以看到它,并且說說這種動物有什么特點,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在我發現很多孩子回答問題時能用完整的一句話了,進步了!)然后讓學生讀讀每幅圖下面的字,并和圖比較比較,看看它們有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后來在交流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每個字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我發現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挺豐富的)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快記住了這些字。在接近課的尾聲時,我讓學生說說還熟悉哪些動物,我相機板書出他們說出的動物名稱,這為早已認識本課漢字的孩子提供了一個提高的空間。
《認一認2》的教后反思:
可能是農村吧,家長對孩子重視的程度不夠,孩子的識字量少得可憐,只有一個孩子認識兩個字,其余的都紛紛搖頭。課堂上,我采用情境教學法、并適時地簡筆畫以及形象的語言描述,來提高孩子的識字興趣。由于孩子跟書上的這些動物比較熟悉,我便通過與孩子的語言交流,來幫助孩子積累詞匯,并進行一定的語言訓練。我想:有時候老師的一點幽默、一點表演天賦、一點書香氣,定然像一把鑰匙,會打開孩子懵懂的心靈,也會點燃孩子那顆上進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