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這是一節欣賞課。通過欣賞,感受歌曲的情緒情感,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演唱、律動、繪畫等方式,有感情地表現歌曲。
教學過程
1、導入
學生以歌曲《小背簍》為背景音樂開始學習。
教師提問:歌曲中演唱的是我國的北方還是美麗的南方?誰能將歌中唱到景色畫出來?(學生或教師出示南方風景:深山、小橋、流水、閣樓等)
2、欣賞歌曲《小背簍》
(1)教師簡要介紹作品,讓學生了解音樂來自于生活。
教師講解:作曲家白誠仁,在四十余年的作曲生涯中,注重對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曾走遍三湘四水,收集了大量民歌,創作的作品逾千首,《小背簍》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歌曲曾多次由著名歌唱家及少年歌手在電視臺演唱。剛才我們欣賞的就是這首歌曲。
(2)初聽全曲
教師提問:歌曲描寫了什么情景?表現了什么樣的情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歌曲的意境,用語言描述“我”小時候的幸福生活。)
(3)欣賞第一段
教師提問:第一段歌詞描寫了什么?旋律、節奏有何特點?表現了什么情景?
(學生通過教師指導、范唱、分組討論、表演唱等形式體會歌曲的旋律、節奏特點:旋律優美、跳躍,節奏張馳相音形象地刻畫出“我”坐在“小背簍”里“晃悠悠”的情景和小時候與媽媽嬉戲的可愛形象。)
(4)欣賞第二段
教師提問:第二段的結構與第一段有何不同?表現了什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演、討論,體會結束句中出現的高潮是對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頌,最后一樂句的旋律下行,似作者沉浸在甜甜的幸福童年時光中)
(5)再次欣賞全曲,感受樂曲的情緒并體會裝飾音在樂曲中的作用。(學生通過演唱對比體會裝飾的作用:甜與幸福)
3、歌曲再創作。
分組表現歌曲。(可在教師指導下分小組演唱、伴奏、表演繪畫表現歌曲)
4、欣賞錄像:電視mtv錄像片《小背簍》。
教學評價
1、學生參與程度和參與率。
2、能否完整地表達歌曲的情緒。
3、能否與他人合作,運用歌唱或樂器等形式表現歌曲。
第三課時 授課時間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學過程
1、導入。
關于校園歌曲的講解。
2、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
(1)學習《外婆的澎湖灣》
(2)教師范唱
(3)解決難點。
3、小結。
教學評價
1、學生參與程度和參與率
2、能否正確掌握樂曲的節奏和旋律,并完整地表達樂曲的情緒。
3、能否與他人合作,運用樂器表現樂曲。
第四課時 授課時間
教學內容
欣賞樂曲《竹馬游戲》《陀螺》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感受樂曲歡快的情緒,區別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不同特點,并試著選擇不同的伴奏方式。
教學過程
1、導入。
學生在歌曲《拍皮球》的音樂伴奏下,走進教室。
老師導語:今天的音樂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做個體育游戲《拍皮球》,看誰的動作優美,技術高超。
學生活動:聽音樂律動《拍皮球》。(學生可創編各種拍皮球的動作)
老師導語:看大家玩得這么開心,老師想起了小時候經常玩的游戲,你們聽,是什么游戲?
2、欣賞《竹馬游戲》。
(1)感受樂曲的情緒,介紹作者舒曼及鋼琴作品《童年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