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飛奪瀘定橋教學實錄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這不是人數多,氣勢很大嗎?(對剛才發言的同學),你的錯出在哪兒自己糾正吧!
生:“浩浩蕩蕩”還得是行動著的。
師:還得是行動著的。這點補充得對不對?’
生:對。
師:對是對了,不太準確。我再舉個例子:自由市場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師:自由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蕩蕩。行不行?
生:不行
師:錯誤出在哪兒了?
生:還得是行走著的。
師:自由市場上的人也沒躺下呀?(笑聲)噢!你講。
生:還得是整齊的。
師:不一定是整齊的。
生:還得是形成隊伍的。
師:嗯,有點道理了。你講。
生:還得是向同一目標去的。
師:對,有方向性。大家行動一致向一個方向,這才叫“浩浩蕩蕩”呢。那么我再舉個例子,長江之水,浩浩蕩蕩流向東海。這回可沒有“人”了啊,行不行?
師:行。
師:誰說行?——你說為什么行?
生:因為長江是向東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標的。
師:對,有一定目標。規模大不大?
生:大。
師:沒人行不行?
生:行。
師:其實這個詞原來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沒有三點水?
生:有。
師:“蕩”字有沒有三點水?
生;有。
師:對了,原來就是形容水勢浩大的,后來把它借用來形容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呀,行走的隊伍呀,等等。明白了嗎?(生答明白)現在起因知道了,為了北上抗日。結果也知道了,奪下來了,而且奔赴前線。那么究竟是怎么奪的呢?下面我們討論這么一個問題:根據你前面讀課文的印象,它為什么要用個“飛”奪呢?能不能解釋一下?“飛”是什么意思?“奪”又是什么意思?
生:“飛”是搶時間的意思;“奪”是攻占瀘定橋的意思。
師:他讀課文時很用心,基本上把問題解釋了。“飛”是搶時間。“奪”呢,是奪橋。那么你們再來看看課文哪一部分是寫“飛”的,哪一部分是講“奪”的?
師:舉起手的同學耐心一點,等等大家。有的同學還一次沒舉過手呢,這次找個沒舉過手的同學。有的同學害怕了。不害怕?好,你說吧!
生:第四、五節是講“飛”的。
師:那“奪”呢?
生:第六、七、八節是講“奪”的。
師:講得很對。但大家還要明確這么一點:我們把“飛”和“奪”分開來說,是為了借此弄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權且這么說一下。實際上,“飛奪”就是“用極快的速度奪取”。它既包括飛快地行軍,也包括飛快地奪橋。——好了,課文還有兩節沒說到呢。你看,第一節講起因,第九節講結果,“飛”是第四節、第五節,“奪”是第六、七、八節。還缺第二、三兩個小節呢!你們把那兩節找著,讀一讀,看看這兩節是講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我認為這個二、三節是講為什么要飛奪的。“飛”就是非常快的意思。為什么得要這樣快?這就是這兩小節的主要內容。
師:嗯,他說這兩節講了一個道理:為什么必須得“飛”著奪。他說對了。(轉向發言學生)那么再請你講一講,為什么得“飛”著去呢?
生:我認為本來瀘定橋對岸已經有了兩個團的敵人防守了,后面還有兩個旅的敵人在追趕,所以紅四團如果不趕快地把瀘定橋奪下來,如果被后面的兩個旅敵人追上,前面又有兩個團敵人防守,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了。所以要趕快把瀘定橋奪下來。
師:他說得非常好,就是……
生:聲音小。
師:聽著費勁是嗎?(對發言學生)過來。(到講臺前)就把剛才這一套,給大家聲音高高地好好說一遍。看著大家說。
生:我認為橋對岸已經有兩個團的敵人在防守了,后面還有兩個旅的國民黨軍隊在追趕,所以紅軍不趕快地把瀘定橋奪下來,那么國民黨的兩個旅的軍隊追上,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了。所以要趕快把瀘定橋奪下來。
師:他講得好不好?
生:好。
師:對,就是有一個詞用得不好。聽出來了嗎?你說。
生:他說的不應該是“追趕”,而應該是“增援”的敵人。
師:嗯,這個詞還不是關鍵的,有一個詞用得不太合適。他說:如果要是趕不到前面去,叫敵人提前趕到,就有可能怎么樣了呀?
生:全軍覆沒。
師:這是指誰說的呀?——是指咱們紅軍說的,這個詞加在紅軍身上合適不合適呢?
生:不合適。
師:(對原發言學生)你能不能換一個詞?
生:就有可能造成過分的損失。
師:“過分”還不太合適。再說。
生:造成損失。
師:你不能回避。造成損失是對的,剛才你說的“過分”的損失,“過分”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不必要的損失。
師:這回對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誰來讀讀這兩節?(生讀二、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