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可愛的草塘》
生:明白了。
【第一課時】第二部分
師:既然這樣,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不能用“美麗、富饒”這樣的思路去研究課文,應該去研究作者的情感,這是學習抒情散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要記住,要學會運用它。現在我們就研究一下這篇課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大家再讀一下課文,想一想,作者一開始,初到北大荒時,他愛這草塘嗎?(學生讀書)
師:好了,有見解可以說。
生:他開始不愛草塘。因為第一段課文說得很清楚:不習慣、沒意思。小麗也說他呆膩了,這都是說他不愛草塘。
師:我同意你的看法。(板書:“不愛草塘“)你能讀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情緒讀出來嗎?
。ㄉx課文)
師:聽我讀一下(師范讀),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愛草塘就是這一句說出來的。再讀一次。
(生再讀)
師:這回好多了。大家再讀一讀。他說“沒意思“,你就得讀得沒意思。(眾笑)
。ㄉR讀,讀得不錯)
師:很好,我想問一下,他為什么不愛這個草塘呢?
生:他不習慣。
師:好像不是,為什么不習慣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愛。
師:有點道理。(板書“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樣子的,當然不會愛這個草塘了。可是他又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樣子呢?
生:他沒去過草塘。
師:你怎么知道他沒去過呢?生:因為課文后面說他是第一次看到。
師: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書,根本哪兒也沒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幾本書。
師:對啊,他只呆在家里看書,當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實際情況?
生:不知道。
師:他離開實際情況遠遠的,這叫遠離實際,可以這樣說嗎?
生:可以。(教師板書“遠離實際“)
。ù藭r黑板上板書為“不知草塘不愛草塘遠離實際”)
師:挺有意思,課題是《可愛的草塘》,可他一開始先說他不愛,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讓讀者大吃一驚。
生:想吊一吊讀者的胃口。(眾笑)讓讀者接著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樣變過來的。
師: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寫出他的情感的發展變化過程,是嗎?
生:是。
師:我們再來看板書,看這三個詞語之間有什么聯系呢?能用上關聯詞語說這三個詞語嗎?
生:因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愛草塘。
師:對,再說。
生:因為他沒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師:意思對,但我要求說黑板上的這三個詞語。
生:(重說)因為他遠離實際,所以他不知草塘。
師:能把三個詞語都說上嗎?
生:因為不愛草塘……因為遠離實際,所以不愛草塘……
師:再想想,誰是誰的原因,誰是誰的結果?
生:因為遠離實際所以不知草塘,因為不知草塘,所以不愛草塘。
師:說對了,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他之所以不愛草塘,是因為不知草塘。
師:接著往下說。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為他遠離實際。
師:很好,能不能不說因果關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愛草塘。
師:聽起來好像能說通,但是細一琢磨,有點不合理。對于不認識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會產生什么情感。我問你,你愛王大強不愛?(教師隨口杜撰了一個人名)
生:王大強是誰?(眾笑)
師:你不認識他吧,愛他不愛?
生:不知道,這個人要是討厭,我就不愛他。(眾笑)
師:說得很好,你不認識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嗎?
生:是。
師:所以你也說不上愛他不愛他。你又說他要是很討厭,你就不愛他。當你知道他很討厭時,說明你認識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產生情感,對不對?
生:對。
師:所以你只能說“我不知道或不認識王大強,所以不愛他。”能說“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強,而且不愛他。”能這樣說嗎?
生:(思索后)我覺得也能這樣說。(眾笑)
師:那么后來你知道王大強是一個很可愛的人,那怎么辦?
生:我再愛他。(眾大笑)
師:你不是已經提前說了“我不但不認識王大強,而且不愛他”嗎?說得那么肯定。(生無言)
師:不能用剛才他說的遞進關系的連詞,能不能用別的?
生:(齊)不能。
師:別那么快表態,好好想想。(生議論)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會愛草塘。
師:能說得通,但這樣假設可能有兩種結果,如果知道草塘而且草塘很美,那當然能愛草塘了;但如果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還能愛這樣的草塘嗎?
生:不愛了。
師:關于第一段,作者剛去北大荒,他還不愛草塘的情況,我們先說到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課文,你有什么感覺了?(學生讀課文)
生:“我”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說這草塘真美!
生:課文寫草塘美那一段寫得非常好,還由近到遠地寫了草的顏色。
師:你說的不錯,能把這一段讀得很美嗎?
生:(讀)“說走就走……跟藍天相接!
師:第一次看到,激動不激動?
生:激動。
師:你激動了嗎?(眾笑,教師示范)
“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樣!贝蠹野堰@句讀一下。(生齊讀)后面的句子,從近到遠,聽我怎么表現。(范讀)“仔細瞧那浪花……跟藍天相接!贝蠹乙黄鹱x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們打上拍子讀課文,把草塘的美讀出來。(學生在教師手勢指導下齊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