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可愛的草塘》
師:我覺得有點奇怪。作者說,映在水中的蘆葦、天空、云朵的影子都那么漂亮。他本來要寫小河,可他寫這些東西干什么?
生:這些東西映在水中比真的蘆葦、天空云朵顏色還要好,說明水非常清,所以他連用了三次“清凌凌”,就是要表現水清。
師:你說的意思是用蘆葦、天空、云朵這些東西來襯托水的清澈。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你說得對。作者這里用的是“互襯”,讓景物和水互相襯托——景物入水景更美,水映景物水更清。但是,我還是感到奇怪,那些水中的影子的顏色,真的比蘆葦、天空、云朵本身還鮮艷嗎?
生:應該是很鮮艷的,因為水太清了。
師:不敢相信。作者說的這條小河我沒去過,但我去過微山湖,就是《鐵道游擊隊》電影歌曲里唱的“微山湖上靜悄悄”的那個微山湖。夏天,微山湖上五百里荷花一望無際,也有蘆葦和蒲草。我們坐上小木船,穿行在荷花的葉叢中,隨手可以采摘蓮子吃,清香甜嫩,很好吃。我特別注意湖水中荷花蘆葦的倒影。微山湖的水也是清澈透明的,可荷花和蘆葦的倒影不管怎么看,從那個角度看,也都是發黑發暗的。絕沒有真的荷花那么漂亮鮮潔,不知這是怎么一回事。
(學生無話,可能是因為沒有實際經驗)
師:大家在三年級學過一篇課文叫《花潮》,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記得嗎?
生:記得。
師:那海棠花沒有風怎么能動呢?其實,這是作者個人的獨特感受。同樣的花,別人去看,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作者寫的昆明圓通寺里圓通山上的海棠花,我也去看過。但我也是怎么看那花兒也不動——除非來一陣風。一個人的觀察越細密,感覺越敏銳、情感越豐富、思考越深刻、想象越非凡、閱歷越廣泛,他對周圍世界的感悟、領受也就越深沉、越細膩。所以說,像這種別人感覺不到的描寫,只能是屬于作者個人的。其實也是一種親身體驗。這就是這一段寫景與第五自然段寫景最大的不同。我可能講得深了點,沒關系,能理解能聽懂更好。聽不懂也沒關系,知道有這樣的情況,以后多留神,閱讀中多注意,會自然弄懂的。
生:老師您再講一講第五段寫景與這一段寫景,到底有什么不同。
師:想聽嗎?好!大家看第五自然段,作者寫了一個比喻句以后的描寫“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一直到寫“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的呈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這些描寫你去看,也是這樣,他去看也是這樣。誰去看也是這樣,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描寫是一種客觀的描述,沒有加入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它和后面寫水映蘆葦影子更鮮的描述是很不一樣的。有感覺嗎?
生:有一點。這時作者可能已經陶醉了,他對看到的一切都有了自己的……
師:有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好了,不往深里說了。總之,文章寫到這里,作者確實是以親身感受、親身體驗來說話的。他現在對草塘的認識已經可以說怎么樣了?
生:很深了。
師:剛才是“初知草塘”,現在呢?
生:(齊)深知草塘。
師:確實是深刻地認識了草塘。(板書“深知草塘”)那么他現在的情感是什么樣的呢?大家齊讀課文最后一段。(生齊讀該段課文)
師:什么情感?
生:熱愛草塘。
師:他現在的情感似乎不是那種熱烈奔放的。
生:喜愛草塘。
師:比喜愛深刻得多。
生:疼愛草塘。(大笑)
師:啊!草塘變成一個小寶寶了!(笑聲)大家再讀一下最后一段。(學生齊讀該段)
師:他想洗臉,但怕弄壞了水里的倒影。水里的倒影壞了,還能不能恢復?
生:能,水一靜下來,影子就又有了。
師:對啊。哪怕暫時消失一下,他都不忍心,舍不得。他對這一切已經有點什么了?
生:珍惜這一切。
師:對,這叫“珍愛”,又珍惜,又愛護,恐怕失去。(板書“珍愛草塘)
(此時,板書已完成,三行板書為:)
不知草塘不愛草塘遠離實際
初知草塘贊美草塘目睹耳聞
深知草塘珍愛草塘親身體驗
師:大家看黑板,現在你能看出來課文怎樣分段嗎?
生:課文分三段,黑板上的三行正好。(笑聲)
師:你倒簡單干脆!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既然同意一定能說出這是按什么分段的。
生:按他對草塘的喜愛程度分段。第一段他不愛草塘;第二段開始愛了,愛得還不深,就贊美了一下;到最后第三段,他深深地愛上了草塘。
師:剛才這兩個問題答得真痛快!我們確實是按人物情感的發展來分段的。上課時我們說了,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不但抒發了自己的情感,而且寫出了這種情感是怎樣發生發展的。大家認識得很好,那么大家再看一下黑板。剛才你們是橫著看的,這次你們豎著看,板書一共寫了幾欄?
生:三欄。
師:對,你從這三欄之間沒有發現什么嗎?可以互相議論一下。(學生議論)
生:這三欄各有內容,最邊上的……
師:哪個邊上?左邊?右邊?
生:左邊。
師:可以這樣說:左欄、中欄、右欄。
生:左欄的板書從上往下看,寫的是作者對草塘的了解,先是不知,后是初知,就是初步有了一點知道,再后是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