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可愛的草塘》
生:沒有。
師:只是看了看,聽了聽。那這里怎么寫?(指板書)
生:剛知草塘。
師:不好。
生:淺知草塘。
師:也不好,但比“剛知”好一點。
生:初知草塘。
師:好!你來把它寫到這兒,注意:“初”字是什么偏旁,有幾點。(學生板書“初知草塘”)他已經對草塘有了一些認識,有了一些了解,他現在對草塘是什么情感?
生:他愛草塘了。
師:你怎么知道他愛草塘了?有什么根據嗎?
生:課文上說“我情不自禁地說‘這草塘真美啊!’”這是對草塘的贊美,不愛草塘就不會贊美草塘。
師:說得有道理,你剛才說,情不自什么?
生:情不自禁(jìn)
師:讀錯了,讀情不自禁(jīn)(學生跟讀)在“禁止”時讀jìn
,表示“不許可”“不讓”的意思;表示“忍住”“忍受”的時候讀jīn。情不自禁是忍不住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情感,讀jīn。記住了吧!(生:記住了)大家一起讀一次。(生齊讀“情不自禁”)好,他剛才說得有道理。我們這里寫什么?(指板書)
生:愛草塘。
師:這里寫愛還不合適,情感發展有點太快了,不如寫……他說什么話了?
生:(接)贊美草塘。
師:對!贊美草塘。(板書“贊美草塘”)我們再研究一下“我”的感嘆。大家聽我把這句贊嘆再讀一次。我用兩種方法讀(教師用高揚和低抑兩種語調范讀)你們認為哪一種讀法正確?
生:第二種好。
師:對,因為他的贊嘆不是說給別人的,不是那種奔放和激昂的情感,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式的贊嘆。所以要讀得深沉一些,內向一些。大家試著用第二種方法內向地、深沉地讀一下這句贊嘆的話。(學生讀)還可以,以后多練。(到此第二行板書為:初知草塘
贊美草塘目睹耳聞)
師:下面還像剛才一樣,用關聯詞語講一下行嗎?
生:因為他目睹……
師:(打斷)“目睹”前面加上個“有了”,你再說。
生:因為他有了目睹耳聞所以初知草塘,因為他初知草塘,所以他贊美草塘。
生:如果他有了目睹耳聞……
師:現在他有了目睹耳聞沒有?事實上,有了沒有?
生:有了。
師:事實上已經發生的事,就不能用“如果……就”這樣的假設連詞了。沒有發生的事,可以給它假設一下。剛才說這句(指第一行板書)“如果知道草塘,他就會愛草塘”可以。因為事實上他當時“不知”草塘,我們給他假設“如果知道……”這里(指第二行板書)他確實已經有了目睹耳聞,就不能硬說他“沒有”,卻再假設他“如果有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課文還有一部分,大家先讀一下,讀完把感覺告訴我。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好了,誰來說說感受?
生:這一部分課文講了兩個內容,一是“我”下水去抓魚,一是看見一條小河,小河很清澈。
師:他一下子把課文內容給概括完了,你們覺得這次他的行動有什么變化?還是聽人家說嗎?
生:不是了,這次是他親自下了水。
師:親自下水,那可以叫什么?
生:親自抓魚。(笑聲)
生:親自感受。
【第二課時】第二部分
師:嗯,差不多了,我告訴你們一個詞兒吧,這叫親身體驗,可以嗎?
生:可以。(師板書“親身體驗”)
師:誰來把他的體驗讀出來?
生:(讀)“往前沒走多遠……再往哪兒裝呀?”
師:讀得不錯,我建議再把他捉魚的動作讀得快一點。為什么?
生:讀快一點表示他很忙,他一忙,手忙腳亂,就說明魚很多,抓不過來了。
師:非常聰明,你光會說,會讀嗎?
(該生讀課文)
師:由于“我”有了親身體驗,所以這次寫物產豐富和剛才寫棒打狍子一樣嗎?
生:不一樣。剛才只是聽說,他連見也沒見過;這次他親手抓到了那么多魚,是實實在在的。
師:對,實實在在的感受。肯定要比目睹耳聞怎么樣了?
生:更深刻了。
師:很對。看下文,好好讀讀這條小河。(學生練讀)
師:誰能以最高的朗讀水平表現一下河水的清澈?(指一舉手學生)
生:(讀)“我舉目四望……顯得更白了。”
師:讀得好,大家跟著他一句一句學著讀一次,看看讀得小河清澈不清澈。
(該生一句一句帶讀)
師:下面我找兩個同學,合讀這一段。先請一位,誰還沒有起來讀過?(指一學生)你自己選,愿意和誰合讀?(該生指一同學)好,你們倆一起讀這一段。第一句,兩人齊讀,第二句以后每人輪著讀一句。中間的分號,也按一句讀。明白了吧?開始。
生:(讀)“我舉目四望,茫茫的一片草海,哪里有什么河呀?”
師:“茫茫”大不大?什么叫“茫茫”?
生:很大,看不到邊,也看不清。
師:因為太大了,看不清邊界了,怎么讀就能表現很大?(示范)“茫茫的一片草海”,讀得濃重一些,甚至用點鼻音,你試一試。生:(試讀)“茫茫的……”
師:有進步,兩人重新開始。(學生重讀)
師:大家一齊把這三個“倒映”讀一下,女同學讀第一個,男同學讀第二個,大家齊讀第三個,開始。(學生按要求分合讀)
師:很好,誰能站起來,再用最高的水平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然后大家跟他“打擂臺”,誰能把他從“擂臺”上讀坐下,誰就是朗讀“狀元”!(師指名一學生主擂,讀完后先后有五人朗讀“打擂”,互有“勝負”。教師最后又讓全班同學齊讀,“打下”最后的“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