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
所以備學生包括以下內容:
l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確定教學內容,設計與之相關的任務。
l 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確定每個學生的最臨近發展區。
l 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確定何種學習方法。如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
l 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適應學生的學習。
l 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確定不同的教學設計策略。
為做好這種需求和特征分析,我們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測驗、談話、觀察等任何可以反映學習者特征和需求的技術方法,當然問題可以是特定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利用這些結果來幫助我們決定教學策略。但是我們要注意,我們所謂的備學生是指教學過程發生前的靜態的學生的特點,尤其要注意那些不隨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或變化緩慢的特征要素,許多特征要素會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師生(生生)的交流,不斷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策略需要不斷的改變,而課前的分析為預見學習中的狀態變化提供依據。
(二)備教材--因材施教
l 首先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歸宿,它使我們明確學生需要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獲取什么,可以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或道德目標(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等,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要符合整個學科的教學目的,又要符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l 其次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特征分析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遵循最臨近發展區理論),使學生通過學習轉化成為其個人的知識、能力、技巧、道德情感等。首先要分析本科目的全部內容,然后根據教學目標把知識分成若干單元,確定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策略設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把各單元內容(可以采用支架式)轉化成為學生的知識、能力、技巧等。不能照搬教材的章節規定的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某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是教材的二次開發者,是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三)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教學策略設計主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征來開展,不能武斷的采用某種理論一刀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l 備教法。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講解法、任務驅動法(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進入教學等,甚至可以多種方法結合靈活使用
l 備環境。確定本節課所需的信息資源,從而做好準備。
l 備師生(生生)交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都需要師生或生生交流,教師盡可能完善的給以設計,有效的利用教學時間。
如Word中郵件合并的學習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我們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學策略設計:
(1)對于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的班級
第一,設置任務(有一定的層次),創設問題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任務是這樣的:每學期結束學校都要發成績單,而學生的成績都在Excel表中,抄到成績單中費時費力,如果能在Word中設計一張空白的成績單,并調用Excel中的成績,自動生成成績單,這是非常美妙的。(較高層次:對成績單的設計和輸出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信息資源設計。
第三,教師做,學生看。教師先在Word中制作一張空白成績表,然后利用郵件合并調用Excel中的數據,自動生成學生成績單。
第四,學生模仿做,教師釋疑。
(2)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強的班級
第一, 設置任務(有一定的層次),創設問題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1)。
第二, 信息資源設計。
第三, 介紹任務及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郵件合并。
第四,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釋疑。學生單獨做,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相互討論,遇到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完成早的學生可以做教高層次的練習。
(3)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班級
第一,設置任務(有一定的層次),創設問題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1)。
第二,信息資源設計。Excel中設計好各科成績表,并設計四個CAI課件,分別是如何在Word中制作空白成績單、如何在郵件合并中創建主文檔、如何獲取數據源、如何合并數據和文檔。
第三,介紹任務及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郵件合并。
第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釋疑。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單獨做,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邊看CAI課件邊做,遇到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完成早的學生可以做教高層次的練習。(四)課堂學習效果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