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22、人物描寫一組
這一組文章是選得很好的,很值得一讀、一學。
(一)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
文章寫得很好,重點在于人物的動作描寫,當然文中兩句看似簡單的對話,也很值得研究。本文內容好理解,人物的特點也好了解,最難也最值得的是欣賞作者的語言。
一、揭示課題,簡介《小兵張嘎》,同時簡介本課節選的背景:嘎子獲槍,被區隊長繳,胖墩兒來,要拿鞭換槍,只有木槍了,嘎子想不給槍而得鞭。
二、感知內容
抓住課題,小嘎子和胖墩兒摔跤,
⑴師可提示,起先 ,結果
⑵讓學生簡單說一說。
三、感知人物形象
1、小嘎子與胖墩兒同時又都是摔跤的慣手。文中“也是慣手”,這個詞很重要,是文章的文眼,“慣手”是什么意思先要理解,“也是慣手”可見二人都是慣手。慣手表現在什么地方?先來看胖墩兒。
⑴ 是胖墩兒一聽到要摔跤就來勁兒了!“是嗎?”可見他不相信嘎子居然會出此下策(嘎子原來是想比爬樹的,胖墩不干),而且比摔跤這一提議正中胖墩兒下懷, “小胖墩兒跳了起來,立刻退后兩步,一閃脫了單褂兒,叉著腰”這些動作描寫可見內行是慣手,胖墩兒說:“來吧,是一叉一摟的,還是隨便摔?”說出這樣“專業”的術語可見“慣手”。
⑵是胖墩兒防守的時候,“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可見是慣手。
⑶小嘎子剛想去鉤他的腿,不料反給他把腳別住了,胖墩兒趁勢往側里一推……都可見是“慣手”。
胖墩兒的動作中,“塌”“別”是很難懂,要注意。
再來看小嘎子。
⑴第5小節,“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張著手疾眼快,從不單憑力氣”。可見“慣手”平時常與人摔跤。
⑵“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摟,”可見慣手,對自己的優勢別人的劣勢看得很清楚。
⑶“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功轉不靈,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攻別人的弱點,可見慣手。
2、小嘎子與胖墩兒是兩個完人不同性格的小孩子。
⑴小嘎子眼疾手快,從不單憑力氣,總想使巧招,下冷胖子,沉不住氣,是小嘎子的形象。
⑵胖墩兒膀大腰粗,一身牛勁兒,傻大黑粗,動動不靈,是胖墩兒的形象。
四、解讀文章表達的特色。
1、本文寫人物,著重是抓住人物的動作描寫。
動作描寫有兩大特點:
一是作者動詞的運用,在短短的2個小節中,作者用了“跳、退、脫、叉”這是比賽前的四個動詞,另外在比賽時,用了“站、蹦、塌、合、鼓、轉、抓、撓、揪、推拉頂拽、板、鉤、別、推、摔”可謂精彩,讓人讀來如臨其境,原因就是作者結合場景準確地使用動詞。
二是作者用三個恰當的比喻,“公雞啗架似的”“猴兒似的”“走馬燈似的”還有用了一個擬聲詞“咕咚一聲”,使人讀來有聲有色,覺得十分有趣。
2、另外本篇文章的學習,還可以關注作者情節的安排,情節的安排來了一個一波三折,先是小嘎子占上風,然后是相持階段最后形勢送轉,胖墩兒贏了。這樣使故事的可讀性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