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進班級常規”問題為切入口教研實施表
當老師指出批評時,所有的要求和道理他卻都懂。
我在反省的同時開始逐步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每次開展一日活動時(包括生活環節以及學習、游戲活動),首先向孩子明確正面要求即講明規則。游戲有游戲的規則,吃飯有吃飯的規矩,上課有上課的紀律。開始一項活動前都要強調要求,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腦海中已形成了條件反射,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約束和控制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師盡量不要提反面要求,如“不能這樣做”“不是那樣的”等等。
二、面對孩子不遵守規則的表現運用適當的懲罰技巧,避免大聲訓斥。
“做規矩”不一定非得提高嗓門板起臉孔,這樣不足以讓孩子懂規則,變規矩。這個時候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懲罰的手段。但是很多懲罰帶來的是敵意、仇恨、抗議、罪惡感,事情過去后沒有多少教育的價值可言。我和孩子需要的是解決問題,讓犯錯的孩子能對自己不當行為進行反思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方法,所以懲罰也要講究技巧。
1、請他幫忙處理善后的事情。如當區域活動結束后,我發現美工區的材料、工具一片狼籍,地上和桌子上還都撒滿了碎紙削。我安排其他的孩子去玩沙,只要求玩過這個區域的孩子留下來整理干凈。(需要要嫫嫫或另一個老師配合看管)幾次以后,各活動區域材料和工具都能被小朋友自覺整理干凈、擺放整齊。
2、運用集體的效應結合個別教育,表明老師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并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我會對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個樣子!上課不注意聽講即學不到本領還會影響別人。”引導全班孩子一起討論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后果,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事后不忘安撫他并告訴他應該怎樣改正。
3、提供選擇。當準備組織孩子排隊出操時碰上還有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時,我就會對他們說:“請你們別跑了!我給你們個選擇:要么趕快排好隊,要么就坐教室里不用出操,同時取消今天的戶外活動。你們來選擇!”
4、采取行動,制止他的行為。如午睡時有個孩子經多次提醒仍然我行我素,繼續打擾別人的休息,我就會坐在他的旁邊一直到他安靜為止。如果他還是沒有安靜下來,就把他的小紅星去掉兩個。(大班孩子對小紅星的獎勵制度很在意的)
5、運用自然后果率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為帶來的后果。當孩子上課經常打斷老師講話并沒有安靜聽講時,就取消或縮短他們游戲的時間,并告訴他們正是因為浪費了時間所以需要縮短其他活動的時間來補回來。
三、開展移情教育,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特征,多運用“推己及人”的策略。比如:“如果別人也撕破了你的書你覺怎么樣?”、“如果大家都這樣搶來搶去、擠來擠去,能玩得開心嗎?”……由此發展孩子的同情心和顧大局的心理,培養他們的團體意識。
四、用大班幼兒逐漸成熟的社會性的特點,教給孩子正確的或更好的解決問題、達成愿望的方式,甚至引導他們運用商量、輪流、交換、謙讓等等方法來主動商定規則,增強其主導性和自覺性。
五、教師也應該遵守執行班級常規的原則,屏棄因個人事務多少或心情好壞來決定對孩子要求松嚴的陋習,堅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保證班級常規的有效性。如果老師經常三天兩頭變化規則或今天要求嚴一些明天事情多了就睜只眼閉只眼,那只會讓孩子學會看老師臉色行事而不是遵守班級常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