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班級管理之我見
眾所周知,在一個班集體中,幼兒良好常規的養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只有班級常規的穩定才能保證幼兒在園健康、活潑地成長。常規看似無形,它不像一次教學活動那么凸顯成效,其實它無處不在,它是保障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常規培養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良好的班級常規也使得教師的工作事半功倍。 對于班級常規的培養,我總結了幾點想法跟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教師在帶班時要能靜地下心來組織活動,即要克服焦躁的情緒,凡是不能急于求成。如在組織孩子們收拾整理的時候教師要有耐心去等待,預示孩子們收起來的琴聲不能出現太早,我覺得此時教師彈琴的目的不是催促小朋友收地多快,而是在他們收拾完了以后,起到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琴聲告訴孩子們坐下了,準備進入下一個活動了。 其次,制定班級規則很重要,實施規則更重要。特別是小班剛入園階段,孩子們面對新的同伴,新的環境,此時孩子對教師所提出的規則都會積極配合接受。而我們所要做得是重復提出同一規則,時時提醒孩子。心理學家說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人們同樣的動作至少要做21次才能完成。對照這一理論,我嘗試在開學階段逐一實施:如吃飯時,我們提醒孩子們“將小椅子靠攏,低下頭吃飯”,今天提醒,明天提醒,天天提醒,有時一餐飯要提醒5、6次;又如搬小椅子,我們提醒孩子們兩手搬,邊說邊動作示范,第二次搬小椅子的時候同樣邊說邊示范,一次一次的動作在孩子們面前反復出現,讓孩子們一次一次跟著做,久而久之,孩子們便也養成了習慣。 再次,教師對孩子說的話要言簡意賅,不要有太多的廢話。不管上課或是集體談話都應如此。因為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從教師那里傳過來的信息是有意義的孩子會接受,但是當孩子們聽到的都是可有可無的信息時,他們就不愿意聽,甚至會去排斥老師的話。 最后,教師組織的活動要能吸引孩子,讓孩子覺得有趣。特別對小班剛入學的孩子,有時我用方言給孩子介紹一些安全小常識,或者生活習慣的內容,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此外,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視孩子的出發點再決定處理的辦法。對于那些明知故犯的從犯,我會跟他們單獨交流,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對于培養班級良好常規的辦法,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希望各位老師多與我分享經驗,讓我們的孩子更自覺,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