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
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每個人都知道,幼兒正是走向自我行為的第一步,所以,這個時期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是最重要的,也是形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抓得越早越好。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一生。”這就是說,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實現的,教育必需要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與養成。養成良好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這樣做不僅會增強他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加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自身能力。(一)好習慣的養成從簡單到復雜,可循序漸進:好習慣的養成應從最容易的事開始,從一點一滴進行,由少到多,由易到難,這樣,幼兒就會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會投入更多的熱情,從而使孩子們健康成長。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應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例如:剛開學一周,每天早上做早操,小朋友們聽到廣播的音樂,就一窩蜂的往操場跑,跑出去后不知道站在哪個區域,有的在玩玩具,有的到處亂跑,經過慢慢地排隊,整隊,操練這一系列的流程,現在每次早操,小朋友們都會安安靜靜的排好隊,井然有序的出,事實證明,對幼兒好習慣的培養,只要遵循原則,遵照規律,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二)不同年齡的幼兒,也能培養成良好習慣的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接受能力也不同,在進行良好習慣培養方面,要根據幼兒的年齡和接受能力,要有不同的要求,也是能做到的。如:小班應以生活習慣和語言為主,因為幼兒剛進入學校,年齡還小,獨立生活能力很弱,應注重生活習慣的養成,同時,在幼兒情緒穩定之后,再對他們進行禮貌教育。教育幼兒從小尊敬老師,懂得謙讓,會說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例如:老師早上好!等。小班幼兒由于年齡還小,分不清是與非,如針對小班幼兒不肯上幼兒園的情況,我們把兒歌《我上幼兒園》作為小朋友談話的內容,通過短小,有趣的兒歌來教育幼兒。針對一些不喜歡吃飯,浪費糧食的幼兒,我們結合古詩《憫農》來暗示幼兒改正不良習慣。而在中班應以獨立習慣為主。在幼兒學習和生活中,常反映出幼兒獨立性方面的問題。如:自己能做的事卻依賴父母,明明自己會穿衣、吃飯、卻偏偏不自己做;不會管理自己的東西,如不能收拾好自己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具,自己的東西不能放到一定的地方等,諸如此類問題的解決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密切溝通,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在大班以學習和社會交往為主,人際交往障礙是幼兒時期常面臨的一種困難,一些幼兒不能與伙伴友好和睦地相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掌握基本社會交往的規則與方法。如常常為一點小事就對別人發脾氣,對同伴缺乏寬容,接納的態度,回家或在班里公開表示不喜歡某個同伴,對有困難的同伴采取嘲笑的態度等。有的幼兒膽小,不能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不敢在小朋友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敢對自己不愿意的事說“不”等,更害怕與老師交往。如不懂的問題不敢問老師,身體不舒服或遇到困難不敢找老師幫助,不敢在老師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等,諸如此類問題,就要學會交往。同時大班的幼兒即將升入小學學習環境,要搞好幼小銜接,應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不同的年齡,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引導幼兒,好習慣是能養成的:壞習慣易養成,好習慣難保持。幼兒的各種行為習慣都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有的幼兒很任性,稍有不如意就趴在地上打滾,大哭大鬧,不肯起來,有的幼兒特別霸道,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別人同不同意,也要要到手等等。對于這些不良行為不能采取姑息的態度,任憑它發展下去,對于幼兒來講,他們的判斷能力還是比較弱,不知道該怎么去分辨,怎么去做,就是往往弄不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才會常常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或好的習慣得不到保持得現象。如果只是一味的說教是沒有效果的。老師在班級常規管理當中應多多觀察,及時發現問題,開展相對應的活動,他們的判斷能力還是比較弱,不知道該怎么去分辨,怎么去做,就是往往弄不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才會常常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或好的習慣得不到保持得現象。如果只是一味的說教是沒有效果的。老師在班級常規管理當中應多多觀察,及時發現問題,開展相對應的活動來改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他們懂得的道理很多,但在很多時候不能夠正確付諸為自己的行動,這就需要老師在幼兒生活,活動時多多留意,還要每時每刻提醒和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從而使這些好習慣真正的轉化為自己的優良品質,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