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具選擇、制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趣味性。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極強,在學習中他們往往以興趣為出發點,十分容易為新的刺激所吸引。這就要求給幼兒提供的學具必須新穎、鮮艷、豐富多彩,學具的大小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陳舊單調的學具,極易使幼兒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操作活動的效果。
2、智能化。在幼兒教育中,教學的核心目標不是簡單地向幼兒灌輸知識,而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開發幼兒的智能,并且充分地體現知識傳授和開發智能的辯證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合在同一個教學過程中。所以學具要既能讓幼兒學到結構化的知識,又有鍛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推理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等各種能力。
3、可操作性。學具的使用應該使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少動口,幼兒多動手,比如彩圖積木可以放進拿出、嵌入排列、配對組合,彩色插棒可以排列組合、接插拼擺等。
4、目的性。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和形的,而不是物體的外部特征和屬性。因此,選擇學具的標準,是要看幼兒與學具建立的活動和構成教學過程本質的活動這兩種活動之間的關系,即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認識活動,如果這兩種活動之間沒有聯系,那么直觀學具也就是無益的,有時甚至可能起到分散注意力和妨礙幼兒思維的作用。
5、科學性。學具的選擇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并非越直觀形象越好,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像我國許多學校采用的計數器,就是一種半具體半抽象的很好的學具。國外的奎遜納彩色棒是一些長度不等的木條(長度從1厘米到10厘米不等,橫截面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從1到10這10個數字。利用它可以幫助學生認數、計數,進行整數計算。
6、充分調動家長及幼兒的積極性,親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兒親自參與,他們對學具會倍感親切、倍加喜歡、倍加愛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多樣化的學具,可以激發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數學活動材料,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1、比較:比較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之一,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具體體現。幼兒的比較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別和認識上,讓幼兒把需要比較的兩個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對所比概念的理解,如藍球比乒乓球大,3顆糖比1顆糖多等。
2、配對:配對是比較的形式之一,也是發展兒童對數的理解所應掌握的一個基本要求。最開始只給孩子出示兩對,例如,兩只玩具小狗和兩只玩具小貓,讓幼兒學習配對。先拿出一只小狗,看一看,放在地上或桌子上;再拿出一只小貓,看一看,放在小狗的右邊,搖搖頭或說“不是”,把小貓移到小狗的下面;再拿出一只小貓,看一看,先放在小狗的右邊,搖搖頭或說“不是”,然后把小貓移到小貓的右邊,點點頭或說“是”,接此往下進行。這樣可以使幼兒學會配對的方法。等幼兒掌握后,增加到三對、四對,每對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減小。以后還可以逐漸過渡到圖片配對、符號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