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具在幼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3、分類:按物體共同特征歸并和分類的能力是發展數概念的一個最基本的能力。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分類的能力,分類是日常生活活動不可分割的部分。幼兒的分類活動可按照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征,最開始可以根據物體的顏色分類,顏色是最容易被兒童感知的物體特性。比如,讓幼兒把紅色的珠子放到紅色的碗里,把綠色的珠子放到綠色的碗里,或者把大熊放到大筐里,小熊放到小筐里。此外,還可以讓幼兒用勺子舀著分類。
4、排序:對兩個以上的物體按照某種要求進行順序排列,是較高水平的比較。例如,從大到小,從高到矮,從粗到細等。開始排序時東西最好不超過5個,以3個為宜,物體之間的差異要明顯。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以套杯為例,拿出最大的、最小的和中間的一個(這三個差別較大,幼兒容易分辨)讓幼兒給它們排隊。教幼兒找出最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杯子中再找出最大的,與剛才的最大的做比較,排在最大的后面,依次類推。等幼兒熟練掌握后,可以增加排序的數量。
5、一一對應:生活中有許多機會可以練習一一對應。例如,吃飯的時候,每個人需要一個碗、一雙筷子,讓幼兒幫助發碗、發筷子;給每個人一個蘋果;給每只小熊送一朵花等。
6、相等化:相等化體現了合成和分解的思想。2個蘋果,再放上幾個蘋果就和3個蘋果一樣多?這塊積木,再放上哪塊積木就和那塊積木一樣高?這本書,再摞上哪本書就和那本書一樣厚?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相等的概念。
7、型式排列:這是數學的一個基本主題,識別型式是理解數學的基礎。例如,可以把珠子穿成兩個紅的,一個綠的,兩個紅的,一個綠的……;把積木擺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幼兒討論這些珠子是怎樣排列的,讓兒童模仿型式重復排列,等熟練以后可以讓兒童自己設計排列型式。
8、在數目守恒訓練中,安排幼兒跟老師取游戲棒擺樣,改變游戲棒的距離或圖形,幼兒就能最感性地認識到數目的多少是不受長短、圖形變化而變化的,在具有5以內數目守恒后上升到5以上數目守恒,最后達到圖形守恒,解決實際問題。
9、在認識序數的教學中,采用了“給小動物排隊”等游戲(四型學具),來學習認識序數,培養幼兒序列結構觀念。教師請幼兒拿出幾個動物,幼兒依次按順序排好隊,然后讓幼兒練習點數誰排第一,誰排第二……教師再提問:“哪個動物排第幾?”或“把第幾個動物送回家?”還可以采用“動物運動會”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