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就是語文 專家就是專家
畫家“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畫”,語文教學“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教”。那么,語文教學“怎么教”?要找準起點,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從學生有異議的地方,從學生有困難的地方走進文本,師生共同逐字、逐句、逐段地鉆研課文,揣摩語言。比如,小學語文一篇課文里有這樣一句話;“我不要!頭搖得像撥浪鼓似地!奔热弧邦^搖得像撥浪鼓似地”,寫文章就不能出現一個“我不要”。莫懷戚的《散步》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妻子呢,在外面,他總是聽我的!薄巴饷妗币辉~用得好,在家里就很難說了,男同志應該很有體會!渡⒉健吩睦镉羞@樣一句話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比私贪娴恼n文里刪去了“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2005年秋,陳鐘梁在重慶開會,吃飯時恰巧和莫懷戚同桌。莫懷戚對陳鐘梁說,“請你代我向全國的語文教師致謝。如果沒有他們,我還不知道我的文章寫得這么好。不過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是想表達‘男人的肩膀,男人的幸!。”按照莫懷戚的話,“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的字眼就不應該刪去,這句話傳達出的是一種責任,男人的責任。對幼子負責,屬于遺傳本能,而對老人負責,就是文化了,這與本能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扒懊嬉彩菋寢尯蛢鹤,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兒子)背起了母親,妻子(母親)背起了兒子。今日“母親”背起了兒子,明日“兒子”背起了母親。這難道不是‘男人的肩膀,男人的幸!瘑?更何況還有一個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妻子呢?
那么,如何“逐字、逐句、逐段地鉆研課文,揣摩語言?”葉老說過,只要讀,無聲地讀才能變成有聲的語言,才能打動學生的心。余映潮在《中學語文朗讀教學例談》的報告中中指出,“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朗讀,是對同學們進行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和普通話訓練的語文活動。朗讀,是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教學線索,也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教學細節。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是層次非常細膩,過程非常生動,形式非常活潑。反過來說,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不是美的語文課。朗讀不僅僅只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僅僅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穿插,它是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手法。所以,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形成閱讀能力的極為重要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設計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簡單地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怎么教才能達到這個目的?聚焦課堂,走進文本,揣摩語言。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一個字,讀。
●一種感動:古稀之人,你到底圖個啥
此次會議的主講者都是名師名家,可以說是語文界元老級,重量級的人物。77歲高齡的于漪老師,激情滿懷、聲情并茂地作了題為《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報告,她到底個圖啥?75歲高齡的錢夢龍老師在嗓子發炎、疼痛、嘶啞的情況下,不但給作了題為《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報告,還按捺不住激情燃燒的歲月親自上示范課《雁》,他到底個圖啥?73歲的步履蹣跚的陳鐘梁老師,以幽默風趣的話語,發人深省的演繹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題為《聚焦課堂關注文本》的報告,他到底圖個啥?實為65歲,卻被與會老師誤認為50歲左右的胡明道老師,以劉蘭芳說書般地激情,即展示了示范課《紙船》,又作了題為《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的報告,她到底圖個啥?不管于漪老師、錢夢龍老師,還是陳鐘梁老師,胡明道老師等等許許多多的古稀之人,以火一般的熱情活躍在語文教壇上,對語文教育的如此執著,對語文教學的如此癡愛,引領著語文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實踐。他們到底圖個啥?為何不退休后在家頤養天年?難道他們缺錢嗎?
還是讓錢夢龍來回答吧!他說:“我姓錢,我年輕的時候啥都不缺,就是缺錢,做夢都想發財。幾十年過去了,我現在不缺錢,但僅僅有錢還不夠,人還要有夢,夢的一半是幻想,另一半是追求,作為一條“龍”,我得傳承中國的文化,樹中華民族之魂,立華夏民族之根!背烁袆又,我還能說什么呢?
●兩股歪風:電腦成了累贅,討論成了點綴
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是課改未成課堂亂,這種現象源自師生不讀書。語文教學存在著兩種偏向。
第一種就是電腦成了累贅。有的教師僅把教學內容以文字形式輸入電腦,把教學環節編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師整堂課沒有離開鼠標;又有人給有關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畫,輸入電腦,學生整堂課沒有離開讀連環畫。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多媒體技術。于漪在《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中指出,“語文課堂教學不是影視變換、虛無縹緲,語文課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要一清如水,不要搞成糨糊!标愮娏涸凇毒劢拐n堂 關注文本》的報告中指出,“電腦操作,手忙腳亂,以圖代讀,架空文本。電腦用就用的恰到好處,用就用的融洽,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想象。一位教師講《散步》,課件一共用了3張。第一張用在開頭,是下載的2003年《我愛我家》這首歌;第二張用在結尾,是一束康乃馨及4個人,讓學生把康乃馨獻給其中的一個人,并說一句話;最后一張是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洗腳。”胡明道講《紙船》,課件共用了6張。第一張是“約克遜號游船”的圖片,目的是創設文化情境,打破認知平衡,撥動質疑琴弦,激發閱讀期待;第二張是“披語入情,你可以找到你喜歡的字、詞、句來點評”,目的是進行選擇評品,碰撞交流分享;第3張是“你也能制作MTV,看看誰的想象更豐富更合理”,目的是開掘讀前經驗,激發想象再造,咂摸生命體驗,體認文本情感;第4張是“QQ連線——冰心奶奶,你是我想起了……或冰心奶奶,你讓我懂得了……”,目的是進行心靈對話,促成情感升華;第5張是“2004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田世國的照片”;第6張是“帶著問題出課堂。水如何往上流——今天我們怎么去感恩?”這兩張的目的是課下深度拓展,進行問題探究。看多媒體運用得多么融洽,可以說是多媒體運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