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就是語文 專家就是專家
生:一副蚊帳里,一位中年婦女拿著扇子輕輕為一位小女孩搖著。
生:小女孩坐在船邊,邊流淚,邊拋紙船
生:中年婦女睡夢中,女兒乘著小白船回來了,她們母女夢中相會了。
生:小女孩回憶母親給自己送熱茶
師:現在你是否更深刻理解為什么悲哀了呢?
(教師示范朗誦,震撼人心。)
5、進行心靈對話,促成情感升華。
師:讀了這首詩,你肯定會有很多話想對冰心奶奶說,現在就進行QQ連線: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冰心奶奶,你讓我懂得了……
生:想起了我的母親,懂得了每天放學在校門口接我是關愛
生:母親每天早上6點起來做早飯,懂得了家庭的溫暖,親情的可貴。
生:我現在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
生:想起單獨在日本的姐姐,一個人在外的辛酸。
師:我們可以通過品語言、創造畫面情境、溝聯生活等方法對詩歌進行學習。
全體學生起立,朗讀全詩。
6、課下深度拓展,進行問題探究。
師:帶著問題出課堂:欣賞《母親》圖畫,了解04年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把腎臟捐給母親的事,思考問題:“水”如何往上流——今天我們怎么感恩?
這節課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淺文深教”的典范。在互動點評的時候,有一位女教師問胡明道:“你大約用了30分鐘的時間層層解讀這篇課文才引出文章的主旨。事實上,這篇散文詩的主旨學生一讀就能領悟。您為何這樣處理?對于這類主旨外顯文章,怎樣上才能上的精彩?”胡明道說:“你問的恰恰是我所想的。當組委會的張老師問我上哪一課時,我說上個大家都覺得簡單,讀了兩遍就算了的文章。也正是因為這我才選了這篇看起來很平易的散文詩。我們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對于這一類‘淺文’我們應通過品味去‘深教’。第二個特點,朗讀的典范。朗讀感人至深。一讀,學生根據原有的經驗自由朗讀。二讀,師生齊讀,讀得順暢。三讀,學生品讀課文,交流分享。四讀,師生齊讀,深化感情。五讀,教師示范朗誦,震撼人心。六讀,學生起立朗讀全詩,升華感情。第三個特點,激情演繹本色語文。胡明道的這節課,是本色與激情的完美結合,即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朗讀課文、品味語言與課改提倡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的完美結合。胡明道認為,課堂是動態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本色語文就是要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全方位的接觸言語用心靈去感知言語。要創設與文本有關的各種各樣的知識、生活情境,為生成提供知識場、文化場,激發學習欲望。第四個特點,多媒體運用的典范。多媒體運用的恰到好處。(略)
第二個案例:“舉三反一”——王澤釗的現代文拓展。
王澤釗,北京新國語學校的語文教師,原青島二中的語文教師,是一個極具個性的著名的語文教學研究者。其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與韓軍“舉三反一”異曲同工。只不過,韓軍除了提倡“舉三反一”外,還提倡“舉一反三”。不管是王老師本人還是他所上的示范課《白話文閱讀理解》都是爭議最大的。因為他和他的課太本色了,太本土了,土的掉渣,以至于竟讓人目瞪口呆。僅是那“齊肩的長發,山東的方言,爽朗的笑聲,抨擊的話語”就令人不敢恭維。以至于在互動點評時,一位女教師責問道:“我原本對《白話文閱讀理解》這種示范課很期待,但聽了你的課后,我很遺憾,你想通過這個課例給我們什么啟示呢?”王老師回答說:“我整天忙著讀書,讀了就給學生選擇。可以說是拼命的讀,拼命的編。出發點就是讓學生多讀。學生讀得多了就會有效果,就象一個人多吃五谷雜糧,就會有營養。一篇課文是講不透的,我上課,一般前1個小時講四篇課文,后1個小時讓學生讀書,我的學生讀司馬遷的《史記》,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讀卡夫卡的《變形記》……我還讓他們背。整本整本的背,背《三字經》、背《論語》、背《秋水》……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我都讓學生讀。我不明白教育部竟然搞了個中學生必讀書,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垃圾書還包括在內。我的觀點是素質教育不排除分數。多讀書,讀好書,多讀名著。多讀就會有分數,就是為了分數也得讀。我教的學生去年高考平均分122分。你一句話就把我槍斃了。你僅僅聽了我一節課,你要是聽我一周的課你就不會責問我了。”
“明天下午,來上示范課的韓軍老師,他在《新語文教育》中主張語文教學以‘舉三反一’為主,實際就是大量閱讀。學語文,本是‘舉三反一’。讀書,積累,多多益善;數量在先,量變而質變。大量積累、積淀于前,才會點滴模仿反芻于后。無‘舉三’則無‘反一’;只‘舉一’則永難‘反三’,此鐵律!幼兒學口語,效率奇高。出生一言不會,兩年720天便正常交流,奧妙在‘舉三反一’。嬰兒一出生,便掉進了語言汪洋。假若幼兒1天至少聽100句話,每句10字,一年至少聽了36.5萬字,兩年至少73萬字。幼兒在‘舉三’之上,自然‘反一’,聽話數十萬,說話自然成。是奇跡也是自然。千百年傳統語文教育,一直不自覺地走“舉三反一”之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