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就是語文 專家就是專家
第二種就是討論成了點綴。討論未必都屬于對話,對話未必都需要討論。高中有一篇課文《胡同文化》,一開始就放流行歌曲,如果選歌也應該選京韻大鼓。接著是一張張胡同照片,最難過的是討論,執教者讓學生討論:胡同是拆了好還是不拆好?同意拆的為正方,不同意拆的為反方。這哪是語文課,這簡直就是班會課。余秋雨說過,“反方,正方的討論可以休矣!”恩格斯說過,真理往往在這邊那邊的兩端之間。《散步》這篇文章,人教版編入課文時刪去了“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14個字,而蘇教版則保留著這14個字。這就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人教版為何刪掉,蘇教版為何保留?對于刪掉和保留,你的意見是什么?”《七根火柴》有這樣兩個句子,一個是,“那同志向盧進勇招招手,等他湊近了,便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里小聲數著:“—,二,三,四……”另一個是,“他用顫抖的手指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里,同時,又以一種異樣的聲調數著:‘一,二,三,四……’”在這里就可以討論,“為什么兩個人都數到‘四’就不數了呢?” 前者是有氣無力,奄奄一息,后者是氣喘吁吁,激動萬分。討論不是點綴,討論一定要進入文本到文本深處,要逐句逐段的深入,找到討論的突破口,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統一了。
●兩個案例:“淺文深教”——胡明道的《紙船》和“舉三反一”——王澤釗的現代文拓展
第一個案例:“淺文深教”——胡明道的《紙船》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質疑,層層解讀,體會作者思念母親、呼喚母親的深沉感情,豐富內心對“母愛”的情感體驗。
2、通過個性化的評點及獨特的想象,品味、探究詩歌樸實含蓄的語言及淳厚、深情的意境。
整體策略:
在自主質疑、個性解讀中積累知識,歸納方法;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合作分享,習得能力;在朗讀涵詠中陶冶漸染,在與作品發生精神聯系中,發展生命。
教學過程:
1.創設文化情境,打破認知平衡,撥動質疑琴弦,激發閱讀期待。
師:幻燈出示“約客遜號”油輪,引出一個女孩子于1923年8月乘坐 “約客遜號油輪”到美國留學,在這個油輪上,她一邊流淚,一邊疊紙船,問學生腦子里有什么疑問?
生:為什么要疊紙船?
生:出國是開心事,為什么悲傷呢?
1、 自主散讀作品,初識作品梗概。
師:自己讀,大聲讀。(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原有的經驗,進行正確的斷句。)
師:齊讀課文,要求讀得順暢。
生:學生齊讀。
師:主要寫了什么?關于“我”,關于紙船,說說看。
生:疊紙船
生:拋紙船
生:求紙船
師:原先的疑問能不能解決?
生:不能。
3、進行選擇評品,碰撞交流分享。
師:文學鑒賞經常“批語入情”,通過文字品感情,有個好辦法,拿起筆來,請大家找出你認為最不尋常或最值得品味的語言,揭示它背后的妙處。
生:“萬水千山”說明離得很遠,“萬水千山”阻隔不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
生:“我從來不肯忘棄的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這一句表面寫對紙節約,深層表達對母親思念。
生:“卷到”、“打濕”襯托了“不灰心”,明知道小小紙船不能入夢人不放棄,說明思念中也包含著無奈。
生:無論紙船怎樣,都無法撲滅對母親的思念。
……
師:你們感覺誰評得最好?
生:第一個同學。
生:第三個同學。
師:什么樣的評點是最好的?
生:語言簡潔
生:抓住重點詞語來評點
生:挖掘語言的深層含義
師幻燈展示:賞析文本寫評點時,你可以“選詞造句寫評點,詞句賞析不離篇,點悟內涵評寫技,明白曉暢用語簡。”
4.開掘讀前經驗,激發想象再造,咂摸生命體驗,體認文本情感。
師:你們自己的問題你們自己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么疊紙船?
生:白船兒象征對母親的思念,詩歌表達思鄉之情,用紙船寄托悲哀。
師:為什么悲哀?
女孩子外出留學很少見。他很孤獨,很凄涼。她采取了女孩子特有的方式來寄托對母親的思念。
師:帶著剛才的收獲齊讀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似乎有收獲,但完全理解了嗎?不要急,慢慢來。
師:CCTV10經常用美文美詩制作MTV,你也能創作,每一小組制作一個畫面,說明附在哪一句后面,看看誰的想象更豐富、更合情、更合理。
生:一個小女孩深情看著未疊完的紙船。